2025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10月9日开展11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为3个月(91天),操作方式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这一操作不仅是对市场流动性的精准调控,也释放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的明确信号,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读: 操作背景与核心目的此次大额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的推出,主要是为应对10月市场潜在的流动性收紧压力,核心目的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具体驱动因素包括三方面:到期续作与增量投放需求:10月将有8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此次11000亿元操作意味着加量续作3000亿元,同时结合预计等量续作的5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10月将连续第5个月通过该工具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此外,10月还有7000亿元MLF到期,央行可能同步开展等量或小幅加量续作,进一步强化中期流动性投放力度。多重因素引发流动性缺口:从市场层面看,10月政府债券将大规模发行,叠加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拉动配套贷款投放,同时股市强势运行或持续引发居民存款“搬家”,这些因素均可能收紧资金面;从季节性因素看,10月假期较多导致现金需求抬升,且财政性存款存在季节性多增压力,进一步扩大流动性缺口。政策协同与市场预期管理:央行选择在节前公告操作,既是提前对冲流动性压力,也向市场释放“呵护流动性宽松”的明确信号,为四季度可能推出的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如降准、房地产支持措施等)铺垫稳定的资金环境。 操作特点与工具优势此次操作采用的买断式逆回购,是央行近年来逐步加大使用的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与传统质押式逆回购相比具有显著特点:核心差异:所有权转移与工具灵活性:买断式逆回购中,央行从一级交易商处购买债券时,债券所有权发生转移,央行可通过现券卖断、资产互换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债券资产,扩大操作空间;而质押式逆回购仅冻结债券作为质押品,所有权不转移,押品无法流通。这种差异使买断式逆回购更契合国际投资者习惯,也增强了央行1年以内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期限与成本优势:此次操作期限为3个月,填补了传统7-14天短期逆回购与1年期MLF之间的“期限空白”,为商业银行提供稳定的中期资金,便于其规划中长期信贷投放;同时,买断式逆回购利率通常低于同期限MLF,可直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为企业贷款端利率下行创造空间。 对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影响此次1.1万亿元操作将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形成多维度传导效应:金融市场:稳定资金面与预期:操作将直接补充银行体系中期流动性,缓解资金面波动压力,预计银行间市场隔夜及7天期回购利率将保持平稳。对股市而言,流动性充裕有助于维持市场活跃度;对债市而言,可对冲政府债券发行带来的供给压力,缓解股债“跷跷板”效应引发的波动。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与支持信贷投放: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将传导至贷款端,助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同时,稳定的中期资金支持可减少银行信贷投放的谨慎情绪,尤其配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如基建、制造业、小微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政策信号:强化稳增长导向:此次操作是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体现,结合后续可能的降准、MLF续作等操作,明确显示货币政策将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特别是在房地产止跌回稳、基建投资加码等领域形成政策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