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销售利润暴跌99%,重组与关税重压下的艰难转型
曾经是豪华车市场“印钞机”的保时捷,如今前三季度销售利润仅剩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暴跌99%,营业利润率从14.1%骤降至0.2%。
保时捷近日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单季度亏损高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将前三季度的总销售利润拉低至仅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下降了99%。
这一曾被誉为汽车业“利润之王”的品牌,如今利润率甚至不及许多普通制造业企业。
01 利润雪崩
保时捷在今年前九个月的营业收入约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
细看其利润表现,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自由落体”式的下滑。
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销售利润相比,今年4000万欧元的利润额意味着保时捷每卖出一辆车所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
实际上,保时捷的盈利能力下滑并非突然发生。今年上半年,其营业利润就已同比暴跌67%,净利润下滑66.6%,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15.7%骤降至5.5%。
第三季度的巨额亏损更是将本已不佳的财务状况推向了深渊。
02 重组代价
为应对电动化转型不及预期的困境,保时捷上月宣布进行重大战略调整,而这一调整带来了约2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24亿元)的额外支出。
保时捷已决定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推出,延长多款燃油和混动车型市场生命周期,并终止电池自产计划。
叫停电池自产计划对保时捷打击尤为沉重。其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被迫进行重组,约200名员工被裁撤,仅保留约80人的小型研发团队。
这一曾经被视为保时捷未来核心的项目,如今不得不放弃。保时捷方面承认:“原计划的商业模式在经济层面已不具备可行性。”
03 关税压力
除了重组成本,美国关税政策也让保时捷的业绩雪上加霜。
该公司表示,今年前九个月,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为3亿欧元。保时捷财务与信息技术执行董事白禹翰(Jochen Breckner)预计,今年全年美国关税政策将给保时捷带来约7亿欧元的损失。
为应对这一压力,保时捷宣布未来几个月将针对美国市场上调售价,以转移部分成本压力。
这一举措能否被市场接受尚待观察,在竞争激烈的豪华车市场,涨价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销量。
04 裁员节流
面对空前的经营压力,保时捷已启动大规模组织结构优化。
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裁员1900人,并于今年内裁减2000个临时岗位。第二轮裁员方案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公布。
实际上,保时捷的裁员计划早有征兆。今年3月,保时捷就曾宣布,计划到2029年全球裁员3900人。
大规模裁员反映了保时捷正试图通过全力削减成本来渡过难关,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调整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05 战略摇摆
保时捷当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电动化战略上的摇摆。
保时捷曾采取激进的电动化战略,原计划到2030年使得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80%。但从现实来看,今年上半年,保时捷全球销量146,391辆,而电动汽车占比仅为36%。
面对财务困境与市场需求变化,保时捷已从“纯电先行”回摆至“动力系统并行”,延长了产品过渡期,不再急于全面转向电动化。
保时捷现在明确表示:“直至21世纪30年代中后期,其旗下所有细分市场,包括双门跑车、运动轿车及运动型SUV,都将同时提供三种驱动形式(内燃机、混动、纯电)的车型。”
这一战略回调虽然迎合了当前市场需求,但也意味着此前在纯电路线上的投入部分付诸东流。
06 中国市场挑战
作为保时捷曾经的最大市场,中国市场的表现对其全局影响举足轻重。
2024年,保时捷中国销量锐减28%。这一下滑趋势在今年仍在延续,严重拖累了全球业绩。
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崛起,正逐步侵蚀保时捷等传统豪华车的市场份额。
消费者转向国产新能源的趋势日益明显,使保时捷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保时捷的案例已成为传统汽车制造商电动化转型的典型缩影。其高管表示,公司正通过裁员、重组和价格调整来应对挑战。
然而,业界预测,保时捷利润率要重回两位数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在电动化浪潮中,这家豪华车巨头能否重现昔日辉煌,还是将就此沉沦,全球市场都在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