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土拍市场在2025年延续了近年来的热度,核心区域优质地块持续受到房企追捧,民营房企补仓意愿显著,市场分化态势加剧。以下是结合最新市场动态的深度分析: 一、核心区域热度高涨,溢价率分化显著2025年杭州土拍市场呈现“内热外冷”特征,核心区域优质地块竞争激烈,而非核心区域则以低溢价或底价成交为主。例如,7月拱墅区石桥单元地块经过43轮竞价,最终由伟星房产以28.13%的溢价率竞得,楼面价达19627元/㎡。同期临平区星桥单元地块仅溢价1.16%,反映出房企对不同区域价值的精准判断。这种分化在上半年尤为明显:杭州十区累计成交68宗涉宅地,总金额1160.1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但核心区如钱江世纪城、运河新城等地价屡创新高,外围区域则持续低迷。 二、房企补仓策略:聚焦核心+贴邻加仓1. 民营房企主导核心区竞争 滨江集团、伟星房产等民营房企成为补仓主力。例如,滨江集团在7月连续竞得余杭西站新城和良渚东单元两宗地块,其中良渚东单元地块溢价率达29.65%。伟星房产自2021年回归杭州后,已通过7宗地块深耕市场,其在石桥单元的项目不仅传递深耕决心,更通过低密产品设计(容积率1.1)抢占改善市场。2. 贴邻补仓降低风险 房企普遍采取“贴邻加仓”策略,例如滨江集团在四七堡、蜀山南的项目紧邻已有地块,通过共享配套和客户资源降低开发风险。这种策略在运河新城尤为典型:金茂继4月竞得宸茂府后,6月再次以55.91%的溢价拿下相邻地块,楼面价达41240元/㎡,刷新板块纪录。 三、政策与规划驱动价值重构1. 住宅品质提升试点倒逼产品升级 杭州自2025年4月启动“好房子”试点,要求试点地块符合《住宅品质提升设计导则》,包括层高提升至3.15米以上、外立面公建化处理等。例如,拱墅区石桥单元地块作为试点项目,开发商需在限高27米内打造低密住宅,推动产品力竞争升级。这种政策导向促使房企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竞争”,如华润安琪儿项目层高达到3.3米,刷新杭州高层住宅纪录。2. TOD与城市规划重塑土地价值 钱江世纪城丰北TOD地块(楼面价54472元/㎡)、运河新城地铁上盖项目等,均因轨交红利和商业配套规划成为焦点。此外,钱江新城二期、未来科技城等新兴板块通过产业集聚(如杭州西站枢纽、阿里云谷)吸引房企布局,例如建发在蒋村低密地块楼面价达88029元/㎡,创杭州历史新高。 四、市场供需支撑补仓逻辑1. 库存低位与去化周期紧张 截至2025年7月,杭州商品住宅显性库存降至3.1万套,整体去化周期约6个月,主城区仅2.3个月。核心区如滨江区去化周期甚至不足1个月,供需失衡推动房企加速补仓。例如,钱江世纪城奥体印象城南地块因周边新房去化率超90%,吸引20家房企参拍,最终溢价21.05%成交。2. 改善需求主导市场 杭州二手房市场中,核心区房价保持稳定(如西湖区8月均价41624元/㎡),而新房市场改善型产品去化显著优于刚需盘。例如,绿城咏湖云庐叠墅首开即罄,单价超6.7万元/㎡,带动白马湖板块地价刷新至35087元/㎡。这种市场结构促使房企优先布局低密、高改地块。 五、全国对比下的杭州独特性尽管杭州楼面价全国排名第19位(最高88029元/㎡),远低于上海(13.1万元/㎡)、北京(10.2万元/㎡),但其市场活跃度和民营房企参与度在二线城市中独树一帜。2025年上半年,杭州土拍成交金额(1160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且民营房企拿地占比超50%,显著高于其他核心城市。这种“核心城市+民营主导”的模式,既受益于杭州数字经济的人口吸附力,也得益于土地供应结构的精准调控。 六、未来挑战与趋势1. 成本与利润的平衡 品质提升政策推高开发成本,例如试点项目建安成本增加10%-15%,而限价退出后市场定价不确定性上升。例如,绿城玉澜月华(精装限价6.75万元/㎡)虽触发社保排序,但房地价差已压缩至1.6万元/㎡,利润率不足10%。2. 区域分化加剧 外围板块如临平、钱塘区库存高企(临平去化周期17.9个月),房企参拍意愿持续低迷。未来土地供应或进一步向核心区倾斜,例如8月拟出让的4宗涉宅地中,3宗位于主城区。3. 现房销售预期影响 市场传闻杭州将试点现房销售,部分房企已加速拿地节奏。例如,5月东新单元地块因传闻吸引18家房企参拍,最终溢价42%成交,创板块纪录。这种政策预期可能改变房企现金流管理模式,长期或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总结杭州土拍市场的热度本质是房企对核心城市优质资产的争夺。在政策引导、规划利好和供需失衡的多重驱动下,核心区优质地块仍将是市场焦点。然而,随着品质竞争加剧和利润空间收窄,房企需在产品创新(如TOD、绿色建筑)与风险控制间找到平衡,这将成为下一阶段市场分化的关键变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