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第14次蓄满175米,长江流域水库群蓄水量创历史新高
长江之畔,秋日晨曦中,三峡水库坝前波平如镜,水位计指针定格在175米标志线。
10月24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达到正常蓄水位175米。这是自2010年首次实现175米蓄水目标后,三峡水库第14次蓄满,标志着长江上游水库群年度蓄水任务圆满完成。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纳入联合调度的58座控制性水库总蓄水量达到1081亿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较2023年最大蓄水量多出12亿立方米,为今冬明春流域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科学调度:应对“先枯后丰”复杂水情
2025年,长江流域经历了 “先枯后丰、旱涝急转” 的复杂水文局面。
主汛期来水显著偏少,流域旱情一度较为严峻,中下游来水偏少、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
面对这一挑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动态优化上游水库群消落目标水位。
汛前,长江委强化流域枯水及干旱形势研判,调度三峡水库实施了3次保灌溉补水调度,累计补水72亿立方米。
这一措施有力保障了荆州、武汉等沿江城市供水和中下游1533处大中型灌区555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
为做好长江中下游应对旱情的水源储备,7月中旬起调度三峡水库维持157米以上水位运行,联合调度上游水库群提前储备抗旱水源超100亿立方米。
02 主动起蓄:抢占先机的战略决策
9月上旬,长江委统筹考虑长江上游主汛期来水偏少、中下游水位偏低及后期来水形势预测,及时组织编制三峡水库2025年蓄水计划并报水利部批复。
根据批复,9月10日,三峡水库承接前期运行水位开始蓄水,起蓄水位164米左右,较近5年同期均值高7.2米左右,为完成年度蓄水任务赢得了先机。
长江委总工程师陈桂亚解释:“今年主汛期来水显著偏少,流域旱情一度较为严峻,完成三峡等控制性水库年度蓄水任务殊为不易,凝聚着大批专家的智慧和智能预报调度的创新支撑。”
03 防蓄兼顾:平衡防洪与蓄水的艺术
蓄水期间,华西秋雨发展迅猛,长江上游发生秋汛。
三峡水库结合上下游实时雨水情及后期来水形势预测,科学调控水库出库流量,实现蓄水与防洪的灵活转换。
在不开闸泄洪情况下,成功拦蓄洪峰流量42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过程,保障了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
整个蓄水期间,长江委累计组织防汛蓄水会商50余次,先后12次发出调度令,在保障防洪安全前提下,将水位由170米左右平稳抬升至正常蓄水位175米。
04 综合效益:水资源多目标利用的典范
三峡水库蓄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其有效蓄水量可达221.5亿立方米,为充分发挥多重综合效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供水与灌溉:将有力保障今冬明春沿江城市供水和广大农田灌溉用水
发电:自9月16日起基本持续满发运行,满发天数达24天,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强大支撑
航运:水深增加使万州港成为“深水良港”,货物装卸效率比平时提高了20% 左右
生态:增加下泄流量,改善中下游水生态环境
重庆万州港码头迎来了一年中的生产旺季。在沱口作业区,大型岸桥不停运行、码头工人繁忙作业、运输车辆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
05 千亿储备:流域水库群的协同效应
截至10月24日,纳入联合调度的长江流域58座控制性水库死水位以上蓄水量再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81亿立方米。
其中上游29座控制性水库死水位以上蓄水量661亿立方米,流域及上游水库群蓄水量均创历史新高。
这些水库包括:
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10月初依次蓄满)
嘉陵江亭子口、宝珠寺水库(10月13日至14日蓄至正常蓄水位)
乌江构皮滩、思林、沙沱(10月中旬完成蓄水任务)
清江水布垭、隔河岩水库(分别于10月18日、22日蓄至正常蓄水位)
丹江口水库(10月18日第3次蓄至正常蓄水位)
随着水位升至175米,万州港成了深水良港,货物装卸效率比平时提高了20%左右。码头工人繁忙作业、运输车辆穿梭往来的景象,成为三峡蓄水综合效益的最直观体现。
面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此次蓄水调度不仅是对长江流域预测预报水平和联合优化调度能力的“压力测试”,更是一次成功的“成果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