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智能眼镜有望成为端侧AI落地最佳场景之一
市场几乎售罄的Meta智能眼镜与苹果秘密研发中的AI眼镜背后,是科技巨头们对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的集体押注。
“Meta 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在全国各地的线下零售店几乎全部售罄,11月之前的试戴预约也几乎全部排满。”2025年10月,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在Threads上发表的这一则消息,透露出市场对智能眼镜的狂热需求。
与此同时,有知情人士称,苹果正搁置开发低成本Vision Pro头显的计划,转而优先开发能与 Meta 竞争的 AI 眼镜。
科技巨头们的战略转向与市场热烈反响并非偶然。IDC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预计五年复合增长率(2024-2029)将达到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
01 市场爆发:数据背后的行业热潮
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这一增长态势在未来几年还将加速。
据慧博投研预测,到2035年AI眼镜渗透率或将达70%,年销量有望达到14亿副,规模比肩智能手机。
市场格局方面,Meta凭借其与雷朋合作的Ray-Ban智能眼镜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0%,其中Meta以73%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华为位居第二,雷鸟创新排第三,小米第四。
截至2025年2月,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销量已突破200万台。
02 端侧AI:智能眼镜的天然优势
智能眼镜被视为端侧AI落地的最佳场景之一,并非空穴来风。
智能眼镜作为AI载体具有天然优势。它靠近眼、耳、口三大感官,成为AI应用最佳硬件载体。
方正证券认为,AI眼镜可以定义为在普通眼镜/墨镜的基础上,导入多模态AI功能,是对端侧AI应用场景重要探索。
中泰证券研报进一步指出,在AI赋能下的AR眼镜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交互能力,还能拓展应用场景。
端侧AI的部署模式 为智能眼镜提供了技术支持。东吴证券报告指出,可穿戴设备通过“端-近端-云”架构解决算力瓶颈,构建多模态数据驱动的个性化体验闭环。
这种架构平衡了功耗、算力与性能的需求。
03 中国供应链:全球市场的关键支撑
全球智能眼镜供应链中超过80%的厂商来自中国。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中国供应商覆盖摄像头、光波导、微机电系统(MEMS)、电池等关键领域。
在摄像头模组、光学镀膜、整机组装等环节,中国厂商的全球市占率均超过50%。
光学组件是智能眼镜的核心部件之一。有行业人士透露,部分带显示的高端AI眼镜的物料成本中,仅光学就能占到七成,主控芯片则能占到两成以上。
在这一领域,中国的歌尔股份、水晶光电、舜宇光学等公司已成为行业重要参与者。
歌尔股份是AI眼镜整机代工厂之一,有消息称歌尔拿下了Meta新一代AI眼镜的代工订单。而水晶光电、舜宇光学则在光学核心技术方面有深厚积累。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XREAL创始人徐驰表示:“只有中国能做到高质量的稳定交付,具备同时兼顾成本、效率与品质的产业链体系。”
曹炳辰博士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歌尔在AR眼镜领域布局较早,2018年就已开始研发光波导生产技术,因此在核心器件的规模化量产上已做到了世界领先。
04 技术挑战:行业面临的瓶颈与突破
尽管前景广阔,智能眼镜行业仍面临多项技术挑战。
交互体验是当前的主要瓶颈之一。谷东智能COO曹炳辰博士指出,目前行业很难做到无感交互。“要么是手势识别,要么是现在比较通用的语音,但手势动作较大,外人看起来比较奇怪,语音又像自言自语,在公共场合略有些尴尬。”
续航能力也制约着用户体验。目前主流AI眼镜的续航时间仅为4-7小时。为解决这一问题,闪极等公司已推出挂脖增程电源等辅助方案。
重量与舒适度同样是影响用户采纳的关键因素。行业专家指出,当前主流产品重量在45-60克之间,而通过使用塑胶钛、高折射率镜片等技术,未来有望降至40克以下。
AI响应延迟问题也在逐步改善。例如,雷鸟V3通过预处理技术已将AI响应时间压缩至1.3秒,这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芯片领域,高通AR1 Gen1目前主导高端市场,而国产芯片厂商如恒玄、瑞芯微等正在中低端市场加速替代。
恒玄科技计划推出全集成SoC,以进一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05 未来展望:AI眼镜的“iPhone时刻”
行业专家预测,2027年可能成为AI眼镜的“iPhone时刻”。XREAL创始人徐驰判断:“到那时很多人会开始相信眼镜一定会替代手机。”
他认为,2027年行业或将空间计算与光学显示技术打磨到极致,再与AI原生操作系统深度结合。
未来智能眼镜的形态可能会更加多样化。目前AI眼镜主要分为无摄像头、带摄像头、带显示屏(AR+AI)三类。
从2024年的市场分布来看,拍照AI占96%(Meta Ray-Ban为主力),AR+AI占3%,音频AI占1%,行业仍处于导入初期。
未来,AR+AI将被视为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有望替代智能手机。
扎克伯格也认为AR+AI是计算平台发展趋势的延伸。
人机交互方式将发生根本变革。徐驰描绘了这样的愿景:用户有一个全天候佩戴的设备,里面有一个AI Agent,可以看到用户看到的内容,甚至通过眼球的追踪知道用户聚焦在哪里。
“当未来这样一个终端出现时,今天的手机、电视和其他的物理屏幕都会被取代。”
从Meta眼镜售罄到苹果转向AI眼镜研发,从中国市场55.6%的复合增长率到2035年70%的渗透率预测,智能眼镜作为端侧AI最佳载体的共识正在形成。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随着2027年这个被行业普遍视为AI眼镜“iPhone时刻”的临近,我们可能很快就能亲眼见证,智能眼镜如何从极客的玩物转变为每个人口袋里智能助理的替代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架在我们鼻梁上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