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协助境外机构发行熊猫债累计达5856亿元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其在熊猫债承销领域的领先地位,更折射出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度推进。以下从数据内涵、市场影响、创新实践及行业背景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数据与市场地位截至2025年10月,中国银行已协助70余家境外机构完成近300只熊猫债发行,累计规模突破5856亿元。从市场份额看,该行已连续十一年蝉联熊猫债承销商榜首,2024年承销业务量达489.96亿元,稳居中资同业第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全球化网络布局的支撑——以总部为核心,联动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债券承分销中心,形成覆盖境内外的服务触点,能够高效衔接境外发行人需求与境内资本市场。从熊猫债市场整体格局看,中国银行的承销规模占据重要分量。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为844亿元,而中国银行累计承销额已达5856亿元,远超同期全市场发行量。截至6月末,经交易商协会注册的熊猫债累计发行7868亿元,中国银行参与的份额占比超74%,凸显其在这一领域的主导作用。 二、创新实践与标杆案例中国银行在熊猫债发行中持续突破,创造了多项“首单”记录,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区域与主体创新:成功发行首只南美洲熊猫债(巴西书赞桉诺集团12亿元绿色中期票据)、首只北美洲/欧洲/非洲主权发行人熊猫债,实现五大洲发行主体全覆盖。其中,巴西书赞桉诺项目票面利率仅2.8%,不仅为南美企业开辟了低成本融资渠道,还成为中拉金融合作的标杆案例。产品类型创新:发行首只主权绿色熊猫债、首只国际开发机构可持续发展熊猫债,以及单笔最大规模主权熊猫债,契合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例如,国际开发机构可持续发展熊猫债的募集资金直接投向跨境绿色项目,既符合国际ESG标准,又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熊猫债产品体系,还为后续发行人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以绿色熊猫债为例,在中国银行的推动下,2024年可持续发展主题熊猫债发行规模达170亿元,其中绿色债券占比42.9%,成为市场增长亮点。 三、政策背景与市场价值熊猫债作为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政策层面持续优化制度环境,为市场发展保驾护航:机制创新:2025年,交易商协会发布新规,允许外国政府、国际开发机构采用国际惯例发行绿色熊猫债,在项目认定、资金管理等方面接轨国际标准,并引入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作为项目认定依据,降低境外发行人准入门槛。政策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明确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2025年中拉熊猫债研讨会上,中方进一步表态欢迎拉美国家参与,为跨境发行创造了良好政策氛围。在此背景下,熊猫债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对发行人:融资成本显著低于国际主流货币债券(如巴西项目利率2.8%,远低于新兴市场美元债平均利率),且资金用途灵活,可投向境内基建或境外产业链布局。对人民币国际化:吸引国际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融资中的使用比例。2025年上半年,熊猫债注册规模同比增长165%,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发行占比上升23个百分点,推动人民币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国际融资货币。对中国资本市场:优化投资者结构,增强市场深度。截至2025年6月,熊猫债存续规模达3683.5亿元,境外机构持债比例持续提升,为境内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资金。 四、未来趋势与挑战展望2025年及以后,熊猫债市场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但也面临结构性挑战:机遇方面:绿色熊猫债将成为核心增长点。随着《关于进一步优化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机制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落地,境外发行人参与绿色项目的便利性大幅提升,预计2025年绿色熊猫债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此外,中拉、中非等新兴市场合作深化,将带来更多主权发行人及跨国企业发行需求。挑战方面:发行人结构仍需优化。目前,中资企业境外实体仍是熊猫债市场主要发行主体,占比超60%,国际开发机构和外国政府占比仅17%。如何吸引更多优质境外非金融企业、主权机构参与,将是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承销商需要突破的方向。总体而言,中国银行5856亿元熊猫债承销成果,是中国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缩影。随着制度持续优化、产品不断创新,熊猫债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双向桥梁”作用,既为境外机构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也为中国资本市场引入更多国际资源,助力金融高质量开放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