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海信冰箱牵头制定的《家用电冰箱生鲜肉类鲜度品质评价规范》正式通过审定,这一团体标准的出台,为长期以来乱象丛生的冰箱保鲜市场划定了科学标尺,标志着行业从概念营销迈入实证时代。 一、新规范的核心突破:从模糊宣传到量化标尺此前冰箱行业的保鲜宣传多依赖“7天保鲜”“锁鲜技术”等模糊表述,消费者缺乏客观评判依据。海信牵头制定的新规范通过五大维度构建了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填补了行业空白:感官评价:从色泽、弹性、气味等直观指标判断肉类新鲜度,例如要求储存7天后的牛肉仍保持鲜红色泽与良好弹性。物理指标:明确失重率、色差、质构等测量方法。以失重率为例,规范要求通过精准称重计算食材水分流失比例,海信真空磁场保鲜技术可使荔枝7天失重率降至普通冰箱的1/6。生化核心指标:引入挥发性盐基氮(TVB-N)作为关键判定标准,该指标直接反映肉类蛋白质分解程度。标准规定,符合一级鲜肉要求的冰箱需将储存7天的肉类TVB-N值控制在15mg/100g以下,海信璀璨真空头等舱冰箱实测数据优于这一标准。微生物控制:要求检测菌落总数、霉菌等微生物指标,避免食材因微生物滋生变质。营养保留:通过测量维生素、花青素等营养成分的保有率,评估冰箱对食材营养价值的保护能力。 二、技术支撑:海信真空磁场保鲜的创新实践新规范的制定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以海信在真空保鲜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实践基础。其最新推出的真空磁场保鲜技术,通过“双环境协同”实现突破:外部真空环境:采用低压低氧设计隔绝氧气,延缓肉类氧化褐变与脂肪酸败,同时配合恒温恒湿控制,避免食材因湿度波动产生凝露霉变。内部磁场调控:创新引入特定磁场环境,引导水分子有序排列,降低细胞酶活性,减缓蛋白质分解速度。这种“物理保鲜”方式无需化学添加剂,更符合健康消费需求。该技术已应用于海信璀璨真空头等舱冰箱,实测数据显示,牛肉经7天储存后仍保持弹性饱满的肉质,烹饪后口感柔嫩多汁,为标准中的量化指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范本。 三、行业与消费端的双重价值重构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葛丰亮指出,该规范的出台将推动冰箱行业从“参数竞争”转向“体验竞争”,其影响体现在两大层面:对行业:引导企业聚焦技术研发与实证验证,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前TCL牵头的《电冰箱果蔬微环境保鲜评价方法》已纳入乙烯降解率等指标,此次海信主导的肉类保鲜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细分领域标准体系,海尔、美的等企业均参与起草,显示行业对标准化发展的共识。对消费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可测量、可比较”的选购依据。未来消费者可通过查看产品检测报告中的TVB-N值、失重率等数据,直观判断保鲜效果,无需再被模糊的营销话术误导。 四、标准化浪潮下的行业新趋势海信牵头制定肉类保鲜规范,与此前中国牵头的IEC冰箱保鲜国际标准、TCL主导的果蔬保鲜团体标准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冰箱保鲜评价体系的完善。这一系列标准的落地,将加速行业洗牌:技术升级:倒逼中小品牌加大研发投入,否则将因无法满足标准要求被市场淘汰。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在保鲜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有助于国产冰箱在国际市场建立技术优势。例如,IEC国际标准已将失重率、凝露测试等方法推广至全球,而海信等企业的技术实践可为国际标准的迭代提供中国经验。从消费者视角看,随着保鲜标准的细化与普及,未来冰箱市场将呈现“精准保鲜细分场景”的发展趋势,针对肉类、果蔬、海鲜等不同食材的专业化保鲜产品将成为主流,真正实现“按需选冰箱”的消费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