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2886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40%。这一操作是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以下从操作细节、政策意图、市场影响等维度进行全面解读: 一、操作核心信息与历史对比本次逆回购操作的关键参数及近期操作轨迹如下:核心参数:操作规模2886亿元,期限7天,中标利率1.40%。该利率自2025年5月8日起执行,较此前的1.50%下调10个基点,体现了央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政策取向。近期操作对比:9月28日央行刚开展1817亿元7天期逆回购,9月22日则组合开展了2405亿元7天期+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从规模看,29日的2886亿元处于近期较高水平,显示央行在月末加大了流动性投放力度。到期资金对冲:需结合当日逆回购到期量判断净投放规模。例如9月12日央行开展1193亿元7天期逆回购时,因有1265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72亿元。若29日无大额逆回购到期,将形成显著净投放。 二、政策意图解析央行此次大额逆回购操作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月末通常面临企业缴税、银行存款考核等资金需求高峰,市场流动性易趋紧。2886亿元的投放规模可有效补充短期资金缺口,避免资金面过度波动。延续宽松政策信号:自2025年5月下调逆回购利率后,央行通过常态化逆回购操作巩固利率下行效果。此次操作与5月以来的宽松基调一致,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对冲短期资金扰动:结合9月22日14天期逆回购操作,央行通过7天与14天品种的搭配,既能覆盖短期流动性需求,又能提前对冲国庆假期前的资金需求压力。 三、对市场的多维度影响资金面:直接增加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例如2025年6月9日开展1738亿元7天期逆回购后,市场资金利率中枢明显下行。债券市场:短期利好利率债表现,逆回购投放带来的流动性宽松可能推动国债收益率小幅下行,但需警惕市场对央行后续操作的预期变化。股市与汇率:流动性宽松可能间接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但1.40%的利率水平已被市场充分定价,对股市的提振作用或有限;同时,需关注利率下行可能引发的跨境资本流动压力,但当前逆回购操作主要针对国内流动性调节,对汇率的直接影响较小。 四、逆回购操作的底层逻辑逆回购本质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主要为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7天后反向卖出的交易行为。其操作原理可概括为:1. 资金注入机制:央行借出资金,商业银行以债券为质押,到期后商业银行偿还本金和利息(按1.40%利率计算),央行归还债券。2. 灵活性特征:7天期为短期品种,与14天期、28天期等形成期限搭配,可精准匹配不同周期的资金需求。2024年央行还新增了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期限最长可达1年,进一步丰富了操作工具箱。 五、后续关注要点市场需重点跟踪两大指标:净投放规模:通过“当日逆回购投放量-到期量”计算净投放/净回笼数据,这是判断央行流动性调节方向的核心指标。例如2025年1月15日央行单日净投放9584亿元,创历史次高,直接推动当日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利率走势:观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是否向1.40%的逆回购利率靠拢,若市场利率持续高于政策利率,可能触发央行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