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论碰撞出了食品工业发展、餐饮模式变革与消费者诉求之间的多维深度碰撞,也推动了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预制菜概念界定:此前预制菜概念较为宽泛,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出台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明确,如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沙拉等凉拌菜,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有助于防范部分商家打着预制菜的旗号蹭流量、扰乱市场等行为。推动政策法规完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强调,餐饮商家需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国家卫健委牵头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促进企业信息公开:一些餐饮企业开始尝试明示告知,如采用“明厨亮灶”模式,让消费者用餐时能看见后厨的卫生情况和加工过程;有的根据自身业务特性对菜品进行定义分类与解读,通过“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菜品等级公示机制,同步标注中央厨房供应与外采来源信息。加强消费者教育与沟通:行业协会计划联合科研机构、媒体和优秀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安全性、营养性,详细解释中央厨房模式在保障食品安全一致性方面的优势,倡导企业主动与消费者坦诚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恐慌。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法律人士认为,对于欺骗消费者使用预制菜代替现炒等涉嫌侵权的行为,鼓励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证据,积极维权。同时,对于查实侵权的企业,应依法督促其对广告、标语等做出调整,并给予相应处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