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的格局已牢固确立。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我国启动种业振兴行动以来,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基础,我国已基本摸清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家底。长期保存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分别达到58万份、140万份和14万份,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大豆和玉米资源的基因型鉴定已全部完成,为后续育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资源保护:筑牢种业创新根基
我国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建立起覆盖农作物、畜禽、水产的各类资源库。
中央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0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现代化水平提升。
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由2021年的70%提高到78%,供种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已经建成,健全了资源分类管理和共享利用机制。
02 技术突破:新品种赋能产业升级
一批关键技术品种取得突破,通过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专项,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
在畜禽水产领域,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打破了部分品种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农业农村部正在深入推进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范围由东华北、黄淮海产区拓展到西南、西北主产区,并研究启动大豆、油菜等作物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03 企业培育:构建国家种业阵型
我国已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了国家种业企业阵型,通过分类施策精准扶持,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为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广西等省份在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政策时,明确重点支持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运转机制活的种业企业,优先支持国家级种业阵型企业。
04 全链条管理:从严监管到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农村部于2025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决定开展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
该行动旨在严格监管品种试验,严把品种审定关口,提高审定标准,严防同质化修饰性育种,坚决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
农业农村部计划用3年时间在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地也在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如河南省印发了《科技赋能农业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种业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随着种业振兴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国种业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持续提高,国家种业企业阵型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逐步推广应用。
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种业已进入自主创新新阶段,为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