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从展品到商品的距离因产品类型、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等因素而异,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至更久。一些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需求明确的智能产品,能够较快地实现从展品到商品的转化,而对于一些前沿技术产品,如人形机器人等,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以下是具体分析:技术成熟度与产品稳定性:对于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智能产品,如智能翻译机、智能锁等,从展品到商品的距离相对较短。例如在第137届广交会上,贝发集团的双屏桌面翻译机,凭借自主研发的AI算法和多年积累的数据,实现了“低延迟、高准确”的翻译性能,当场就获得了外商3000台的订单,从展品迅速转变为商品。而像人形机器人这类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的产品,虽然在展会上备受关注,但由于其核心部件成本高、交互自然度不够等问题,距离大规模进入家庭还有较远的距离。市场需求与商业化路径:市场需求明确的智能产品更容易从展品转化为商品。比如阿里巴巴发布的“夸克AI眼镜”,融合了多种实用功能,满足了消费者在导航、支付、比价等方面的需求,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后,能较快地推向市场。相反,一些创新型智能产品,若尚未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和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如某些概念性的智能家居产品,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探索市场需求,确定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从展品到商品的转变。成本控制与量产能力:成本控制是智能产品从展品走向商品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例,如果核心部件成本过高,如能识别情绪的传感器单个成本就达几千元,那么产品的售价就会居高不下,难以被普通消费者接受。只有当量产规模上去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品才有可能大规模推向市场。例如宇树科技的双臂具身遥操机器人,通过适应产业对数据的“刚需”,在多地的数据采集工厂应用,实现了一定规模的量产,加速了技术落地。政策支持与行业标准:政策的支持和完善的行业标准能够推动智能产品从展品到商品的转化。例如美敦力的智能可感知脑起搏器Percept PC,得益于进博会强大的影响力和溢出效应,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从获批到临床应用,加速惠及中国患者。此外,统一的行业标准可以规范市场,促进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减少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的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