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通过撂荒地流转实现变“增收田”主要有以下多种积极意义和实现途径:
撂荒地流转成为“增收田”的意义
农民增收方面
土地租金收入
对于将撂荒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来说,他们能够直接获得土地租金。这为原本闲置土地没有产出收益的农民增加了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例如,一些农户将撂荒多年的土地以每亩每年300 500元的价格流转给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家庭每年可因此增收数千元。
就业与劳务收入
土地流转后,农业经营主体在耕种这些土地时需要劳动力。农民可以受雇于这些经营主体,在自己原本撂荒的土地上进行劳作,获得工资性收入。在农忙时节,每天的劳务报酬可以达到100 200元左右。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农业发展方面
规模经营效益
撂荒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可以利用规模优势,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例如,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时,可以使用大型收割机、播种机等,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过去的撂荒地重新得到耕种,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经营主体通过合理规划种植作物、改良土壤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如将撂荒地改种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值可能比撂荒前提高数倍。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撂荒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后,会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发展水果种植产业会带动果品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产业。这不仅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活力,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乡村振兴
撂荒地流转实现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产业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农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多个方面实现振兴。
撂荒地流转成为“增收田”的实现途径
政策引导与支持
出台鼓励政策
当地政府出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流转撂荒地的经营主体给予资金补贴。例如,对于流转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的经营主体,按照每亩100 2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提高其流转撂荒地的积极性。
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平台提供土地信息发布、流转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农民可以方便地在平台上发布撂荒地流转信息,农业经营主体也能够快速获取合适的土地资源,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经营主体培育
扶持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
政府通过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当地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流转撂荒地。种植大户凭借自身的种植经验和管理能力,家庭农场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优势,对撂荒地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例如,一些种植大户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优质种子,在流转的撂荒地上种植高效经济作物。
引进农业企业
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撂荒地流转。农业企业具有资金雄厚、市场渠道广、技术先进等优势。它们可以对撂荒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比如,引进的农业企业在撂荒地上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产业。
产业规划与调整
因地制宜选择作物
根据罗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规划撂荒地上种植的作物。如果是山区的撂荒地,可能适合种植茶叶、中药材等耐阴作物;如果是平原地带的撂荒地,可种植粮食作物或蔬菜。通过科学规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增收。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利用撂荒地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如罗城的毛葡萄种植。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从而将撂荒地变成“增收田”。例如,将罗城毛葡萄加工成葡萄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