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等“水果贵族”大幅降价后,果农是否有赚头不能一概而论,受种植规模、品种品质、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果农仍有盈利空间,而部分果农可能面临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具体如下:种植规模较大且实现错季销售的果农有赚头:随着蓝莓种植规模扩大,整体产能增加,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有所下降。但如果种植规模较大,且能实现错季销售,依然可以获得较好收益。例如辽宁瓦房店市得利寺镇蔡房身村的种植户梁伟,其8亩樱桃园中有七成是设施栽培的早熟品种,主要走电商渠道错季销售,在价格较高的时段出售,即便今年樱桃价格整体下跌,也能有不错的收入。种植优质品种的果农利润有保障:蓝莓价格虽整体走低,但品质和品种好的蓝莓依然可卖较高价格。如国外新品种“优瑞卡”在国内市场能卖到60元至80元/斤,而中国蓝莓传统品种“珠宝”只能卖30多元一斤。所以,种植优质品种的果农,在价格下降的大环境下,仍能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成本控制较好的果农盈利可能性大:蓝莓种植资金投入高,每亩大棚投入七八万元,还需要人工采摘,近年人工成本也在攀升。如果果农能在种植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如采用更高效的种植技术、合理规划种植面积减少浪费、优化采摘流程降低人工成本等,即使蓝莓价格下降,也可能保持盈利。小规模、品种普通的果农赚头较小:对于小规模种植户来说,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单位种植成本较高,在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利润空间会被严重压缩,甚至可能亏本。此外,种植普通品种、果品质量一般的果农,其蓝莓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只能跟随市场低价出售,很难有可观的收入。例如西昌蓝莓种植户谌立英,其种植的60亩蓝莓,今年最低仅能卖8元至9元一斤,相比以前价格大跌,收入明显减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