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智能汽车的上市,通常要闯过研发测试、申报审核、产品准入测试等多道“关卡”。具体如下:研发测试关卡: 研究与概念阶段:需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者需求、车型定位等,还要创建原始车型的概念草图和初始3D模型,并由多部门联合对初始车型进行初期成本评估。 设计与原型阶段:确定外观和内饰设计,制作物理模型和建立数字模型,通过虚拟建模对车辆安全性、空气动力学等进行评估和测试。 工程与开发阶段:确定平台和结构设计,开发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各种系统,并进行风洞实验、耐久性实验等实验室实验,评估新车的安全性、可靠性等。 验证与最终测试阶段:批量试制测试车辆,在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下进行实际测试,暴露软硬件运行中的隐藏故障问题,确保车辆符合安全和排放法规,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参数。申报审核关卡: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需组成联合体,参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实施指南(试行)》制定申报方案,经车辆拟运行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向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申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四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和择优评审,确定进入试点的联合体。产品准入试点关卡:进入试点的汽车生产企业要细化完善产品准入测试与安全评估方案,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确认后,在省级主管部门和城市政府部门监督下,开展产品准入测试与安全评估工作。通过测试评估且产品符合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检验要求后,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产品准入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经受理、审查和公示后,作出是否准入的决定。上路通行试点关卡:取得准入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由公安机关交管部门依法办理车辆登记后,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若从事运输经营,还需具备相应运营资质并满足运营管理要求。同时,使用主体、生产企业和城市政府部门需做好应急处置工作。试点暂停与退出及评估调整关卡:试点期间,若车辆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应暂停试点并整改,严重时需退出试点。四部门会及时评估车辆运行情况,优化调整产品准入许可、通行范围等,并根据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完善试点相关内容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