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销量攀升,部分公司已步入收获期
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64.2%,一场“百镜大战”正在消费电子领域激烈上演。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展现出行业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
IDC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的五年复合增长率(2024年至2029年)将达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
01 市场表现:全球视野下的智能眼镜热潮
智能眼镜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新增长点。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406.5万台,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抢眼,第二季度出货量达66.4万台,同比增长145.5%。
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上半年出货量突破100万台,同比增长64.2%,占全球26.6% 的市场份额。
在细分领域,中国厂商表现突出。在双目全彩眼镜领域(以投屏观影类为主),中国厂商出货份额超过97%。AR眼镜方面,中国厂商凭借消费级产品快速落地和技术迭代建立先发优势。
02 产品形态:三类智能眼镜悉数上涨
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报告,智能眼镜可分为音频眼镜、可拍摄眼镜和AR眼镜三大类。
2025年上半年,这三类细分产品销量悉数上涨。
音频眼镜是目前市场的主力增长品类,与可拍摄眼镜共同占据了全球240万台的出货量。
可拍摄眼镜为市场贡献了重要增量,如大朋AI眼镜强调第一视角影像记录功能,专为户外拍摄设计。
AR眼镜则呈现出快速复苏态势,全球ER(扩展现实)眼镜出货增速回升至95.2%,而全球AR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3%,中国占比达57.3%。
03 增长动力:技术、需求与生态共驱
智能眼镜市场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品持续革新是核心驱动力。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智能眼镜销量快速攀升,核心原因在于产品端的持续革新和需求端的显著扩张”。
AI技术赋能使智能眼镜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新载体。平安证券在研报中分析,随着入局者的不断增加,预计AI智能眼镜将进入到新品密集发布期。
巨头引领生态。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钟宇佳指出,Meta等国外知名企业陆续密集发布新品,对LCoS显示方案和肌电交互的探索,为消费级智能眼镜的规模化普及提供了更具可行性的路径。
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也是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年轻消费者偏爱科技产品,而智能眼镜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载体,契合了他们的需求。
04 竞争格局:百镜大战白热化
智能眼镜市场已进入“百镜大战”的白热化阶段,各路玩家纷纷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月至8月智能眼镜新品超25款,第四季度还预计有近10款新品上市。
在传统XR智能硬件厂商方面,雷鸟创新、影目科技、Rokid、歌尔股份等纷纷推出了智能眼镜产品或方案。
影目科技推出了新一代AI智能眼镜INMO GO3;雷鸟创新也宣布将推出RayNeo Air 4新品。
手机厂商的集体入场为市场注入新变量,魅族、小米、华为等品牌先后推出了自家品牌的智能眼镜产品。
创业公司同样活跃。深圳市蒙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并与软银、传音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市场研究机构Omdia指出,VR头显需求正经历低迷期,而AR智能眼镜已成为新的焦点,这进一步推动了资源向智能眼镜领域倾斜。
05 产业链受益:上市公司步入收获期
随着智能眼镜销量攀升,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已开始收获业绩红利。
在存储环节,佰维存储已成为Meta等全球头部智能穿戴客户的核心供应商。
2025年上半年,Meta仍是该公司出货量最大的AI眼镜客户。
领益智造专注于智能穿戴设备核心组件的研发制造,该公司持续深耕消费电子AI终端领域,在AI眼镜及智能穿戴等领域持续拓展。
从财报来看,多家AI眼镜概念股业绩亮眼。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21日,A股市场已有10只AI眼镜概念股发布2025年三季报预告,其中9家预喜,仅光莆股份预降。
硕贝德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85倍,公司表示业绩增长的原因包括第三季度智能穿戴天线等产品与国内知名AI眼镜客户的合作进入量产阶段。
立讯精密在AI眼镜领域无论是零组件还是整机产品均有广泛布局,支持了市场上约三分之一的品类。
资本市场对AI眼镜领域也表现出高度青睐。据数据宝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融资资金净买入AI眼镜概念股超10亿元的个股多达12只,立讯精密以50.07亿元的净买入额高居榜首。
06 前景与挑战:从“小众极客玩具”到“大众智能终端”
尽管智能眼镜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高退货率是行业普遍问题。行业机构统计显示,京东、天猫等平台AI眼镜退货率约为30%,抖音平台更是高达40%-50%。
“功能实用性不足”是消费者反馈的核心问题。
技术瓶颈待解。行业普遍面临“性能、轻量、续航”不可能三角的困境。
更强的算力需要更高功耗的芯片,这会缩短续航;更长的续航需要更大电池,但这会增加重量;更轻的重量是全天佩戴的前提,但又会限制电池容量和散热空间。
供应链不成熟也是制约因素。由于AR智能眼镜的销量还没上来、体验欠佳,相应的芯片、端侧AI算法、新材料等都还没有成熟,厂商在机械生产加工环节也没有给AR智能眼镜单独的生产线。
尽管如此,业界对智能眼镜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银河证券指出,AR眼镜厂商正在推动AR眼镜从“小众极客玩具”迈向“大众智能终端”。
随着AI+AR技术的成熟,智能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
从市场格局看,智能眼镜领域正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科技巨头们不再满足于小众市场,而是通过不断改进显示技术、交互体验和产品设计,将智能眼镜推向更主流的消费群体。
随着“百镜大战”的持续,智能眼镜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从极客的玩具转变为大众的日常工具,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