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划定水泥业反内卷路径,超产产能置换年底前须完成
面对产能利用率仅约50%的严峻现实,中国水泥行业正迎来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反内卷”攻坚战。
近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组织召开水泥行业稳增长工作座谈会,要求骨干企业严格落实水泥产能置换政策。
会议强调,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
这一政策是落实六部门《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具体举措,旨在解决水泥行业产能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以严禁新增产能、规范现有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推动行业走向产需动态平衡。
01 会议背景:产能过剩困局
中国水泥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受需求下行影响,水泥企业普遍加大了错峰停窑力度,整体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50%左右。
这种供需失衡的直接结果是,水泥行业营收和盈利已连续3年下降。
2022-2024年间,全国水泥产量从21.29亿吨下滑至18.25亿吨,行业利润总额从680亿元锐减至250亿元。
产能过剩与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下,水泥行业陷入“内卷式”无序竞争,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02 核心政策:产能置换与反不正当竞争
会议明确了多项具体措施,核心在于加快落实《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政策要求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严格落实水泥产能置换政策,在2025年底前完成对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置换方案。
据行业分析师测算,这一政策预计可减少10%的熟料产能,为价格回升创造条件。
同时,会议还强调要防范低于成本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行业协会需加强自律,开展区域市场供需平衡研究,组织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做好各地区平均成本调研,为经营者合理定价提供参考。
03 影响分析:行业迎供给侧改革
此次工信部会议的政策导向,标志着水泥行业正开启新一轮供给侧改革。
根据数字水泥网统计,2024年水泥熟料设计产能18亿吨,实际产能近22亿吨,超产比例超过20%。
若超产产能处置落地,水泥熟料实际年产能有望从22亿吨下降至18亿吨以下,预计产能收缩4亿吨以上,对应产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广发证券分析指出,到2026年,超产管控将使得部分产能退出市场,产能利用率提升有望带来行业吨净利提升。
04 企业响应:骨干企业带头执行
参加会议的企业包括中国建材、海螺集团、金隅冀东、华新水泥等十余家行业骨干企业。
这些企业将在产能置换工作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
事实上,2025年以来,在供给端收缩、产品价格上扬和成本下降的共同影响下,水泥行业已开始呈现复苏迹象。
上半年,海螺水泥净利润同比增长31.34%,华新水泥净利润增长51.05%。
05 前景展望:从反内卷到高质量发展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指出,与之前更重视收入端的工作方案相比,新版工作方案更加关注行业盈利质量,准确把握了建材行业当前的核心矛盾。
预计“反内卷、提盈利、稳增长”将是今明两年行业工作重心。
除了产能调控外,政策还鼓励企业通过“出海”拓展发展空间。
发挥水泥、平板玻璃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优势,提升境外工程承包服务水平,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
水泥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战略转型。随着产能置换政策的落地,预计到2026年,超产管控将推动部分产能退出市场,产能利用率提升有望带来行业吨净利提升。
同时,“出海”战略也为水泥企业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助力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中寻找新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