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桥遗址 前门大街地下的“历史密码”
在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人流如织的街道下,埋藏着一段沉睡的历史——正阳桥遗址,这座近600岁的古桥正通过考古工作者的手,逐渐向我们揭示明清北京中轴线的秘密。
漫步于北京前门大街,穿梭如织的人流中,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脚下埋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就在看似普通的地表之下,沉睡着一座已有近600年历史的古桥遗址——正阳桥。
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护城河上规模最大、规制最高的桥梁,它见证了京城五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
01 桥踪寻迹:揭开地下秘密
在北京中轴线南段,正阳门箭楼至前门五牌楼之间,一座“玻璃房”悄然立于人流之中。稍不留神,游客就可能与这个神秘建筑擦肩而过。
这座玻璃房,就是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步入其中,仿佛开启了一个时空胶囊,桥体、镇水兽、雁翅泊岸等遗迹重见天日,沉睡地下的古桥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正阳桥石桥修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曾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桥梁,也是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
历史上的正阳桥位于正阳门箭楼南侧,横跨护城河,桥身为三券,桥面用栏板分为三路,中间是专供皇帝通行的御道。
02 时空变迁:从明代石桥到暗河
正阳桥的历史,是一部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演变史。民国年间,为适应城市交通发展,正阳桥经历了多次改建。
1919年,桥身被加宽9米,桥拱改低,两侧新做了水泥罗汉栏板,四角立起铁制灯柱。三年后,正阳桥被改为平桥,但古桥拱仍得以保留。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阳桥上的条石被拆去,改铺沥青。1968年,随着护城河改暗河工程的实施,正阳桥的上部结构和桥墩被拆除,南北桥台就此埋于地下。
古桥虽然失去了实用功能,但却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永生。
1992年3月,修建正阳门南侧地下通道时,工人意外挖出了正阳桥基址及桥东南镇水兽,当时采取了原地掩埋的方式予以保护。
这一埋,又是三十年。
03 考古发现:镇水兽的重见天日
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对正阳桥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一段尘封的历史终于被唤醒。
考古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最终锁定了25平方米的探方。在层层覆土下,一座体量庞大的镇水兽逐渐显露真容。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最终‘唤醒’镇水兽的那一刻,心中感到无比振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深情回忆起清理镇水兽的过程。
这座镇水兽由青石雕凿而成,长3米、宽1.4米,深埋地表下2.5米处。它头似狮,身似虎,披挂鳞甲,局部饰祥云纹,头朝东南,尾向西北,仿佛正在探视河道内的水面。
镇水兽名为“趴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子之一,性好水,故常被安放在桥边,人们希望它能观察水情、镇消水患。
通过实测对比,考古人员发现这座镇水兽比万宁桥两侧的镇水兽还要长1米,这样的体量恰恰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
04 还原古桥:最小代价的最大发现
在前期考古的基础上,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考古人员开展了二期发掘,进一步发现了镇水兽下的雁翅泊岸和东南区域桥体。
“在地下沉睡了半个世纪,镇水兽的位置一直没有被扰动,为我们复原正阳桥的空间位置提供了精准坐标。”张利芳解释道。
还原历史细节的过程中,考古人员不断有新发现。他们最先发现了正阳桥东立面上的桥洞,桥洞顶部的吸水兽保存完好,刻画得栩栩如生。
随着桥体更多部分被揭露出来,正阳桥的建造、改造历史也逐渐清晰。考古人员发掘出来的是民国时期改造后的正阳桥,但它仍沿用了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石构件。
根据中轴对称原则,考古人员只需发掘出四分之一的遗迹,就能还原正阳桥的全貌。目前揭露的正阳桥宽约40米、长约27米,规模宏大。
“中轴线正好处于核心区,周围有步行街、大量游客,考古工作的一个原则就是用最小面积、最小代价解决问题。”张利芳说。
05 文物价值:北京中轴线的物质实证
2023年1月19日,正阳桥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身份的确立,肯定了它在北京历史文脉中的重要地位。
正阳桥遗址作为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点之一,对研究古代护城河防御、水利及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它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物质实证。
近年来,作为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考古成果颇丰。除了正阳桥遗址,考古人员还在正阳门到永定门之间发现了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等多处遗迹。
这些发现证实了中轴线南段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以来依次叠压的7条道路,明确了南中轴路的规制和工程做法。
“通过考古,我们厘清了中轴线南段明清以来历史脉络,证实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理念。”张利芳表示。
06 公共开放:考古方舱的压力测试
2025年1月22日,位于前门大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在完成前期压力测试后,正式对外免费预约开放。
这一开放,使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地下历史的魅力。
如今,游客可以步入方舱,亲眼目睹镇水兽、正阳桥部分桥体、中部和南部券洞以及券洞顶部的吸水兽。
方舱里还陈设有“又见正阳桥—正阳桥镇水兽文物首展”,通过四周墙面上的历史照片、文字等,让游客了解正阳桥遗址和镇水兽的历史故事。
考古方舱的开放,标志着考古成果从学术研究走向公众教育的重要转变。
它不仅是文物保护的设施,也是向世人展示古都北京丰富历史文化的窗口。
如今,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可以通过玻璃地面,亲眼看到那只长3米、重约1吨的明代镇水兽,它依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姿态,静静地守护着已不再流淌的河道。
正阳桥遗址的考古工作已暂时告一段落。
正如考古学家张利芳所说:“考古能把这么多历史场景、细节揭露出来,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经过考古,整个南中轴的画卷变得更加立体、客观、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