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集运欧美线传统旺季(通常为6-8月)表现不及预期,运价持续走低,而第四季度的货量与运价走势也充满不确定性,这一现象是供需失衡、政策扰动、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现状分析、核心矛盾、Q4前景预判三方面展开解析: 一、旺季不旺的现状与核心诱因2025年三季度,集运欧美线陷入“量价双弱”的困境,传统旺季的复苏动能完全缺位。运价跌幅显著:截至9月下旬,宁波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美西航线运价指数报868.22点,环比下滑8.11%;美东航线报834.04点,环比下滑4.99%;欧洲航线报614.14点,环比下滑8.83%。现货运价方面,上海至洛杉矶/长滩航线最低报价降至1205美元/FEU,较9月中旬下跌四成;上海至鹿特丹航线最低报价1400美元/FEU,较9月中旬明显下滑。部分航线即期订舱报价已逼近船司成本线,行业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竞争。货量增长乏力:需求端,全球贸易复苏动能孱弱,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引发的阶段性抢运提前释放了部分货量,导致旺季需求未达预期。美国零售联合会预测2025年美国进口总量将下降5.6%,而前7个月进口量已同比增长3.6%,这意味着后续5个月进口量需同比暴跌17.5%才能符合预期,跨太平洋航线需求面临“断崖式”下滑压力。欧洲市场方面,欧元区夏季补库、圣诞备货提前结束,9月后海运需求边际减弱,鹿特丹、汉堡等港口虽保持稳定的中间品进口,但整体货量增长缺乏动力。供给过剩加剧竞争:航运联盟重组后市场集中度显著下降,船企为巩固份额维持高运力投放,叠加新船交付持续(1-8月全球交付集装箱船182艘,共计14.7万TEU),导致供需错配持续恶化。为争夺货量,班轮公司普遍采取降价揽货策略,进一步压制运价回升空间。 二、Q4量增价难料的关键变量对于第四季度的走势,船东及机构普遍持谨慎态度,货量与运价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以下矛盾点:货量:短期承压与年末反弹的博弈:从需求节奏看,10月-11月上旬处于航运传统淡季,叠加美国进口需求可能的“断崖式”下滑,货量或延续弱势。但四季度尾声存在企业冲业绩的集中出运预期,叠加国庆假期后华东、华南地区受台风影响的停航货量可能延迟释放,有望推动货量阶段性回升。不过,这一反弹力度需依赖欧美零售补库意愿及经济复苏动能,目前尚无明确利好信号。运价:船司调控与成本压力的角力:部分船司已计划通过空班减航、运力收缩等措施维稳运价,且年末洽谈下一年度合约前的提价诉求也可能为运价提供支撑。但运力过剩的长期压力仍将抑制提涨幅度,2025-2026年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净增预期达7.2%,而需求增速难以匹配。此外,10月14日美国301条款生效后,船东需承担额外港口服务费,但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难以将成本转嫁给货主,只能“自我消化”,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也限制了运价上涨动力。外部因素:政策与替代运输的扰动:美国对中国船东征收港口服务费(每净吨50美元,逐步增至2028年的140美元),可能影响部分运力投放策略,但长期来看对中国造船业及集运市场整体影响有限。此外,波白口岸重开后部分货物转向中欧班列,但体量较小,对欧线海运量影响有限;而跨里海通道等陆路运输路线的拓展,可能分流少量对时效敏感的货量,进一步增加市场不确定性。 三、行业应对与未来展望面对市场低迷,产业链各环节已开始调整策略以应对风险。船司方面,部分企业选择收缩欧美线运力,转向东南亚、中东等更具潜力的市场,例如中联航运取消中美航线服务,聚焦东南亚航线;货代企业则通过提供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增值服务提升韧性,例如围绕客户需求调整海外布局,结合海运、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设计综合方案。长期来看,集运行业仍面临运力过剩的结构性压力,2025-2026年新船交付高峰将持续压制运价中枢。短期而言,Q4运价或呈现“前低后稳”的宽幅震荡格局,船司的运力调控力度与年末货量冲量效果将成为关键变量,但难现持续强势回升。对于货主及货代企业,需密切关注船司停航计划、政策变化及欧美消费数据,灵活调整运输策略以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