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一头体重26公斤的克隆犏牛犊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实验站顺利降生,目前已健康存活超两个月。这是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相关介绍如下:犏牛的特点与繁育困境: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独特畜种,堪称青藏高原的“全能选手”。它融合了母系对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力与父系的高产乳肉性能,成年个体年产奶量达普通牦牛的数倍之多,乳脂率较黄牛提升15%以上,同时产肉效率高且役用能力突出。然而,雄性不育的致命缺陷导致犏牛的优异基因难以自然传承,再加上牛的体内外胚胎生产与胚胎移植技术尚未在西藏地区推广,长期依赖人工杂交使犏牛制种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克隆过程:科研团队从拉萨市曲水县实验站一头9岁的成年犏牛优质个体耳缘提取了体细胞,并将细胞核移植到黄牛的去核卵母细胞中,构建克隆胚胎后植入代孕犏牛体内发育。历经高原低温低氧环境的考验,新生克隆犏牛通过剖腹产手术降生。经基因检测鉴定,新生克隆犏牛与供体犏牛完全一致。技术突破:针对青藏高原低温、低氧的极端环境,团队进行了两项关键技术创新。一是建立高原环境专用培养箱,通过精准调控温度(38.5±0.1℃)、pH值(7.2-7.4)和气体成分(5%CO₂+95%空气),使克隆胚胎在体外发育至囊胚阶段的成功率从传统方法的30%提升至58%。二是制定代孕犏牛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通过注射前列腺素和促性腺激素,使代孕母牛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克隆胚胎发育周期精准同步,妊娠成功率从常规克隆的25%提升至42%。意义和价值:该成果攻克了高海拔克隆技术难题,标志着我国在高原家畜克隆领域迈入世界领先行列,为青藏高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濒危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一技术实现了优良犏牛的“精准复刻”,使高产、抗逆等性状得以稳定遗传,为大规模繁育优质种源提供了可能,也为改良犏牛性状,甚至突破雄性不育屏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