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提速需要迈过技术、成本、人才、标准及产业链等多道“坎”,具体如下:技术应用与融合难题: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范围有限。工程行业对无人化施工存在认知误区,且设备复杂环境适应性不足,面临着如传统设备智能化改造成本高、故障远程接管响应时间长等问题。同时,BIM模型、机器人协议、AI接口等标准割裂,数据互通率低,“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影响技术融合与整体效能发挥。成本投入与核算困境:智能建造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等费用缺乏统一标准,企业难以准确核算成本。而且施工企业科研经费,尤其是智能建造技术研发投入资金保障不足,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和技术推广应用。专业人才短缺:智能建造需要兼具土木专业素养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此类人才缺口极为突出。高校和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行业培训多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无法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规范不完善:一方面,智能建造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导致技术成果评估和应用困难,许多技术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和推广。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框架等也不完善,如AI生成设计的安全责任认定划分缺乏法律依据,对算法的安全性审查、监管等面临挑战。产业链不成熟:目前智能建造项目多数仍处于装配式建造1.0时代,上下游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建设单位使用BIM技术意愿不强,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储备不足,智能建造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认知与观念偏差:很多建筑企业对智能建造的认识较为片面,没有将其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思想上不够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到智能建造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在推进智能建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行动迟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