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北海市今年最后一批过冬金鲳鱼在铁山港区南中心渔港西侧约10海里的北海海联岛水产品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开捕。此次捕捞的过冬金鲳鱼是去年7月投放的鱼苗,经过一年养殖,目前均重达到0.6公斤/条,收购价为36元/公斤,较去年上涨约28.6%。当天顺利完成8500公斤捕捞目标,预计该公司今年过冬金鲳鱼总产量约1200吨,占全年3000吨总产能的40%,总产值可达1亿元。 一、产业背景与技术支撑北海作为全国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铁山港区和海城区通过深水抗风浪网箱技术实现规模化养殖。海联岛公司采用周长80-100米的重力式网箱,单口网箱年产量约5万公斤,配合底播养殖等生态模式,2024年全市新增底播面积2.58万亩、重力式网箱122口。这种技术不仅提升抗台风能力(可抵御12级以下台风),还通过外海海水交换减少小瓜虫病等病害影响。 二、市场价值与出口优势过冬金鲳鱼因经历低温环境锻炼,肌肉紧实、耐运输性强,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此次捕捞的0.6公斤规格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洲、东南亚等地,部分企业还通过珠海中转供应香港市场。相比普通金鲳鱼,其收购价高出约50%(普通金鲳鱼同期批发价约23.72元/公斤),成为养殖企业重要利润来源。 三、政策保障与产业升级为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北海市财政局推出金鲳鱼价格指数保险,2024年引入财政资金研发市县险种,通过"实验室+保险"模式降低企业风险。同时,政府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渔业补助资金1.08亿元,推动海城区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带动170口网箱实现规模化生产。 四、经济与社会效应仅海城区4家养殖企业年产能就达1.5万吨,产值4亿元,直接带动超千人就业。随着种苗自主孵化技术突破(如2025年铁山港区企业实现近千万尾鱼苗自给),北海正逐步摆脱对海南种苗的依赖,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这种"养殖-加工-出口"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助力乡村振兴,还使北海海产品加工出口额在2023年突破53%的全区占比。此次捕捞标志着北海金鲳鱼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已形成"全年可捕、四季供应"的稳定格局,为打造"海上粮仓"和国际渔业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