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打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组合拳”的一些重要方式:
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
加大债券购买规模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例如,中国央行在特定时期增加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规模和频率,逆回购是央行先购买有价证券,向市场释放资金,到期后再卖出回收资金。这有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使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多,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调节存款准备金率
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资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资金减少,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增多。如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让银行有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刺激经济复苏。
再贷款与再贴现政策
扩大再贷款规模
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再贷款资金,尤其是针对那些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中小金融机构。例如,人民银行专门设立支农支小再贷款,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来源,使这些金融机构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向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农户等发放贷款,支持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发展。
调整再贴现率并扩大再贴现规模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票据向央行贴现时的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同时扩大再贴现的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将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进行再贴现,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更多地向企业发放贷款,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特定领域
信贷政策指导
行业信贷政策倾斜
央行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布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中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信贷支持。例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鼓励银行增加对这些产业内企业的贷款额度,支持其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同时,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引导金融机构不盲目抽贷、断贷,并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普惠金融信贷支持
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强对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要求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许多国家通过建立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来监督和评估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工具
这些工具具有明确的资金投向要求。例如TMLF资金可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投放比例等指标进行投放,金融机构使用TMLF资金发放的贷款也主要投向实体经济中的重点支持领域。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中急需资金支持但又面临融资困难的特定群体和产业。
稳定市场预期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加强货币政策沟通与预期管理
政策信息发布与解读
央行定期发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并及时对外公布会议结果等方式,向市场清晰地传达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和实施路径。例如,欧洲央行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期间,通过新闻发布会详细解释政策的背景、预期效果和持续时间等,让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走向,稳定市场预期。这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投资和生产活动,避免因对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经济波动。
利率政策调整
降低政策利率
央行降低基准利率,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这一利率的下降会传导至整个金融市场,带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在中国,央行通过调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LPR下行,使得企业的贷款成本降低。企业能够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贷款,从而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实体经济的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