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挺进深蓝的“新航道”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要求:
从国家海洋战略角度
意义
保障国家安全
在当今地缘政治格局下,海洋权益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挺进深蓝意味着将国家的海洋防御范围向深海延伸。例如,深海区域可以成为战略核潜艇的隐蔽活动区域,战略核潜艇凭借深海的掩护,能够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进而确保国家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有效性,对潜在对手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
深蓝海域涉及到众多海上通道,保障这些通道的安全是国家对外贸易和能源运输的关键。中国每年大量的石油进口依赖海上运输,通过挺进深蓝,可以加强对海上交通线的保护,防止海盗、敌对势力的威胁。
拓展海洋资源开发空间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蕴含的丰富资源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深蓝海域有着大量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例如,在南海的深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其储量巨大,被视为未来的清洁能源宝库。通过挺进深蓝,发展深海勘探和开采技术,能够获取这些宝贵的资源,缓解国家能源和资源的压力。
海洋生物资源在深海也有着独特的种类和巨大的潜力。深海鱼类、藻类等生物不仅可以作为食物来源,还可能蕴含着具有药用价值的特殊成分,对医药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要求
构建海洋战略体系
国家需要制定全面的海洋战略规划,明确挺进深蓝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步骤。这一战略体系应涵盖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并且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例如,要将海军建设规划、海洋资源开发规划、海洋科研规划等纳入统一的海洋战略框架下,避免各自为政。
加强海洋战略的国际合作。海洋问题往往具有全球性,如海洋环境保护、公海资源开发等。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海洋国家开展合作,共同制定海洋治理规则,在挺进深蓝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海洋意识教育的比重。从小学到大学,通过课堂教学、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海洋知识,让国民了解海洋的重要性、海洋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家在海洋领域的战略需求。例如,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海洋科普教材,开展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
利用媒体等多种渠道传播海洋文化。制作高质量的海洋纪录片、电影、动画等,通过大众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营造全社会关注海洋、热爱海洋、支持挺进深蓝事业的良好氛围。
从海军现代化建设角度
意义
提升海军作战能力
挺进深蓝要求海军具备远洋作战能力,这将促使海军在舰艇装备、作战理念、训练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例如,发展大型航空母舰、万吨级驱逐舰等远洋作战舰艇,能够提高海军在远海的制空、制海能力。
深蓝作战环境复杂,涉及到不同的海洋气候、海况和地理条件。通过在深蓝海域的训练和作战实践,海军能够提高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如在高海况下进行舰载机起降、在陌生海域进行反潜作战等。
维护海洋权益的坚强后盾
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时,一支能够挺进深蓝的现代化海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例如,在南海岛礁维权执法过程中,海军舰艇的存在能够对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形成威慑,保障我国海洋执法力量的安全,确保我国对南海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的有效管辖。
在应对海上跨国犯罪、非法捕捞等问题上,海军的深蓝作战能力能够扩大执法范围,增强执法力度,保护我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要求
发展先进的海军装备
加大对舰艇建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舰艇的性能。如研发更先进的舰载武器系统,包括新型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反潜武器等,提高舰艇的攻防能力。同时,注重舰艇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舰艇之间、舰艇与其他作战平台(如舰载机、潜艇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推进潜艇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潜艇技术。核潜艇具有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好等优点,发展新一代攻击核潜艇和战略核潜艇,提高潜艇的静音技术、武器装备水平和作战效能,是挺进深蓝的重要装备支撑。
创新海军作战理论和训练体系
根据深蓝作战的特点,研究新的作战理论。例如,发展远洋机动作战理论、海空一体化作战理论等,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深蓝战场环境。
构建完善的远海训练体系,增加海军舰艇和编队的远海训练频率和强度。通过远海训练,检验和完善作战理论,提高海军官兵的远海作战素质和技能,同时也提升海军的远海后勤保障能力。
从海洋科技创新角度
意义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挺进深蓝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如深海探测技术、深海通信技术等。在深海探测方面,发展高精度的深海探测设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深蓝海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资源分布情况。例如,我国研发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7米,为探索深海奥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深海通信技术是实现挺进深蓝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深海环境特殊,传统通信手段难以满足需求。突破深海通信技术,能够保障舰艇、潜水器等在深蓝海域的通信联络,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推动海洋产业升级
海洋科技创新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在海洋渔业方面,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实现对渔场的精准监测和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能够提高海洋平台、海底管道等装备的制造水平。例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制造的深海采油平台,能够适应更深的海域和更恶劣的海洋环境,提高海洋油气开采效率。
要求
加大海洋科技投入
政府应增加对海洋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海洋科技研发。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以加大对海洋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重点支持深海生物学、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科技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企业投资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入格局。
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在高校中加强海洋学科建设,设置更多与海洋科技相关的专业,如海洋工程、海洋信息工程、深海技术等。提高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加强国际海洋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的海洋科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同时吸引国外海洋科技人才到中国工作或开展合作研究,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化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