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摄现象及其危害
定义与表现
屏摄是指观众在电影院或观看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过程中,使用手机、相机等设备拍摄屏幕画面的行为。在电影院中,常见的屏摄内容包括电影的精彩画面、关键情节、字幕等。例如,有些观众会拍摄电影中震撼的特效场景,或是一些感人至深的情节画面。
危害
侵权问题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电影作品受版权保护。屏摄行为可能侵犯电影制片方、发行方等相关权利人的版权。未经授权的屏摄画面可能被传播到互联网上,导致电影内容被非法分享,减少了电影在正规渠道(如影院票房、视频平台付费观看等)的收益。例如,一些新上映电影的屏摄片段被上传到社交媒体后,很多人可能就会因为看过这些片段而降低去电影院观看的意愿。
影响观影体验
在电影院内,屏摄时设备屏幕发出的光亮会干扰周围观众的视线,影响他人正常观影。而且拍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轻微的声响或者动作,破坏电影院安静的氛围。比如在黑暗的影厅里,手机屏摄的光亮就像一个个小光源,十分刺眼。
技术与艺术泄露风险
对于一些依赖特效技术和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的作品,屏摄可能会泄露其制作的技术秘密或独特创意。例如某些电影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的全新特效技术,通过屏摄被竞争对手获取线索后,可能会被模仿或破解,影响电影制作公司的竞争力和创新动力。
现有的应对举措及其局限性
影院管理方面
宣传警示
大多数影院在影厅内、购票平台以及影院大厅等地方都有张贴禁止屏摄的标识和宣传语,在电影放映前也会播放简短的禁止屏摄等观影礼仪的提示。然而,这种宣传警示的效果有限。很多观众可能只是习惯性地忽略这些提示,或者并不清楚屏摄行为的严重性。例如,一些观众在看到禁止屏摄的标识后,仍然认为自己只是拍摄一小段用于个人纪念,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现场监管
影院工作人员会在影厅内巡视,发现屏摄行为会进行制止。但是影院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很难做到对每个影厅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监控。而且有些观众在被制止时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法律层面
虽然我国有相关的版权法律法规对电影作品的版权进行保护,但是在屏摄侵权的具体界定和执行上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对于屏摄后仅用于个人保存未进行传播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在法律上存在争议。而且法律诉讼的成本较高、程序较为复杂,电影制作方往往难以对每一个屏摄侵权行为进行追究。
技术防范方面
反屏摄技术
目前一些影院尝试采用反屏摄技术,例如通过在放映设备上安装特殊的装置,检测影厅内的拍摄光线并进行干扰。但是这种技术还不够成熟,可能会对正常观影造成一定影响,如影响观众使用手机查看时间等正常操作的光线环境;同时,其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难以在所有影院普及。
创新举措的探索
技术创新
改进反屏摄技术
研发更加智能的反屏摄技术,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影厅内安装摄像头,通过算法识别观众是否有屏摄行为。这种技术可以准确区分观众正常使用手机(如查看消息)和屏摄行为,一旦识别出屏摄,能够精准定位到拍摄设备并发出警告信号(如向该设备发送警告通知),而不会对正常的手机使用产生干扰。同时,降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成本,使其能够大规模应用于各类影院。
水印加密技术
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加入特殊的水印加密技术。这些水印不仅可以标识电影的版权信息,而且在屏摄画面中也会清晰显示,使得屏摄画面一旦被传播就能够追溯到源头。例如,水印可以包含影院的名称、放映时间等信息,这样即使屏摄画面被上传到网络,也能够轻易地找到拍摄者所在的影院和场次,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教育与激励措施
开展观影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以及影院周边等场所开展观影礼仪教育活动,重点讲解屏摄行为的危害和正确的观影规范。可以通过举办观影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观众的版权意识和观影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将观影礼仪纳入德育课程,社区可以在文化活动中设置观影礼仪宣传环节。
激励观众监督
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观众对屏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对于举报成功的观众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电影票优惠券、影院周边小礼品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形成观众之间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
产业合作创新
与手机厂商合作
电影产业可以与手机厂商进行合作。例如,手机厂商在手机系统中设置特定的功能,当用户进入电影院范围(可以通过定位技术确定),手机自动切换到影院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相机功能无法启动,从而从源头上防止屏摄行为。同时,手机厂商也可以在手机初始设置中加入观影礼仪的宣传页面,提高用户对屏摄等不当观影行为的认识。
与视频平台合作
视频平台与电影制作方合作,在电影上线平台时,在影片开头加入专门的屏摄危害宣传视频。视频平台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用户上传的视频进行更严格的审核,一旦发现有疑似屏摄的电影片段,及时进行处理,阻止其传播。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屏摄难题,保护电影产业的版权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