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孟宪常:用镜头与文艺铭刻抗美援朝记忆
鸭绿江畔,炮火声中,一位青年用相机与文艺节目,成为那段历史的特殊见证者。
1958年10月26日上午,朝鲜边境新义州车站人潮涌动。24岁的孟宪常被朝鲜人民欢呼着抬进车站广场,他举起相机,抢拍下一组感人至深的镜头。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他是最后一列撤军列车上的亲历者,镜头那头,是依依不舍的朝鲜群众;镜头这头,是热泪盈眶的志愿军战士。
在随志愿军总部官兵离开平壤时,金日成主席率朝鲜30万群众从金日成广场到平壤火车站广场夹道欢送,平壤市成为花的海洋。
01 峥嵘岁月:从文艺兵到历史见证者
孟宪常,1934年出生,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入朝,任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
那一年,他年仅17岁,却肩负起特殊使命——用文艺节目鼓舞士气,用相机记录历史。
在朝鲜的七年战斗工作中,他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若干次。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1991年退休时,他因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成绩,已获得“全军档案先进工作者”称号。
02 告别朝鲜:最后一列撤军列车
1958年,是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最为忙碌的一年。孟宪常和战友们接受了两项重大任务:随志愿军首长去平壤向朝鲜领导进行告别演出;创作排练回国后向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的汇报演出。
这年2月,周恩来总理来到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桧仓,在志愿军团以上干部大会上部署了撤军安排。
朝鲜欢送志愿军撤离的场面令人动容。孟宪常亲眼目睹:“朝鲜群众有的从几十里外赶到部队驻地,为指战员们送水送苹果。
朝鲜大嫂抢着为战士们头顶背包送了一程又一程,朝鲜大娘们带上自家最为珍贵的‘百家衣’、结婚时的银戒指、头上的银簪,拿出来塞给战士们做纪念。”
从平壤到新义州的每个车站,志愿军们都下车接受当地朝鲜群众的欢迎和欢送。孟宪常从10月22日离开桧仓时新换的一双军用牛皮底鞋,到26日到新义州时,鞋底已经磨透。
03 凯旋归国:从鸭绿江到北京
当志愿军最后两列告别列车徐徐开过鸭绿江大桥,跨进凯旋门回到祖国怀抱时,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由于孟宪常乘坐的是第二列火车,他和战友们成为最后一车撤出朝鲜的志愿军部队。
到达丹东市后,孟宪常又投入到祖国人民欢乐的海洋之中。廖承志代表国务院和抗美援朝总会的迎接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丹东市人民召开大会,热烈欢迎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回国。
10月27日,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随同志愿军代表团前往北京向党中央汇报工作。28日下午,孟宪常到达北京前门车站时,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亲自到车站迎接。
04 永恒荣光:九旬老兵的志愿军精神
2025年1月,90岁高龄的孟宪常出席了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召开的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新春座谈会。
他在发言中回忆起在朝鲜期间从事的遣接战俘工作、战地文艺宣传和战勤任务,以及1958年10月作为最后一批志愿军归国,随志愿军代表团接受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接见的经历。
“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经历过战争的考验,这也是一种荣誉。”孟宪常表示,多年来英烈促进会在褒扬英烈方面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今后只要有需要,他都会全面支持和参与,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25年10月25日,正值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孟宪常再次接受专访,讲述他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如今已91岁的孟宪常,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后人传递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今年1月,在北京一场抗美援朝老战士新春座谈会上,90岁的孟宪常声音依然坚定:“只要有需要,都会全面支持和参与,也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的手掌微微颤抖,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挺拔坐姿。那双曾经在1958年磨透牛皮底鞋、走过朝鲜土地、又被祖国人民热烈握过的双手,如今传递着历史的重量。
从战场到舞台,从相机镜头到档案管理,孟宪常的一生都在用不同方式守护着民族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