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发力新场景,卫星通信商业化提速
荒漠、深海、远山,这些曾经的地面通信盲区,正通过卫星技术与繁华都市连接成一座无界的生活圈。
通过手机直连卫星,在荒漠中拨打视频电话、在深海接收工作信息、在航班上浏览实时资讯——这一切正在成为现实。随着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加上此前已获许可的中国电信,我国三大运营商目前已全部取得卫星通信业务“通行证”,标志着卫星通信商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2025年8月,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1000万 的目标。
10月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动产业落地。
01 政策红利释放,产业步入快车道
卫星通信作为构建“天地一体”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信部密集出台的政策文件,为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用户规模目标,还特别强调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促进卫星通信与5G/6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融赋能。
工信部在向运营商颁发许可时表示,这将有利于形成适度竞争、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让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更好地触达普通用户。
与此同时,基础电信企业与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的协同联动也将更加紧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02 三大运营商竞相布局,构建天地一体网络
面对卫星通信这片新蓝海,三大运营商依据自身优势,选择了不同的切入路径和发展策略。
中国电信作为我国卫星通信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专业卫星通信公司,独家运营天通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2023年9月,中国电信联合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实现了“不换卡、不换号”即可拨打天通卫星电话、发送天通卫星短信。
2024年,公司又推出了“汽车直连卫星”服务。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突破卫星网络体制优化、芯片一体化小型化、天地一体融合运营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截至目前,天通卫星的用户规模已超300万,华为、荣耀、小米、OPPO等7家手机厂商已累计推出37款具备直连卫星功能手机,累计销量超2400万台。
中国移动则着力打造“北斗+天通”双星卫星通信系统。
此次获得卫星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标志着中国移动双星卫星通信正式迈入商业化运营新阶段。
在技术层面,中国移动建立了星地深度融合组网(STCN)技术体系,解决了覆盖连续、干扰可控、资源统一管控三方面问题。
这一技术体系将使星地融合的天地一体网所需的卫星数量缩减至卫星独立组网的一半,并使单星成本下降10%。
在应用层面,中国移动积极拓展卫星固定宽带、卫星物联网、手机直连等业务,其“北斗短信”业务已累计发展用户超49万,在网终端数超1600万部。
中国联通虽然入局稍晚,但进展迅速。
9月8日获得经营许可后,公司火速上线了“联通卫星”业务,资费为10元/月,包含2分钟免费国内主被叫通话。
此前,中国联通已成功发射“联通星系”四颗低轨卫星,其中04星为国内首颗具备3GPP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低轨卫星,正式开启国内低轨卫星物联新篇章。
03 多元应用场景迸发,商业化前景可期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场景正从传统的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向更多领域扩展。
在应急通信领域,卫星通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负责人介绍,手机直连卫星可以在高原、雪山、荒漠等极端环境下或发生洪涝、地质灾害时保障关键语音与短信通信。
汽车直连卫星则能够实现使用车载大屏拨打天通卫星电话、发送天通卫星短信。
当车辆在无网络环境下发生事故时,可自动触发卫星eCall紧急呼叫系统,为车主提供及时救援。
中国电信已与比亚迪、吉利、赛力斯、奇瑞等多家车企达成合作,直连卫星上市车型已达7款,预计2025年年底直连卫星车型销量将突破10万台。
在航空与低空经济领域,卫星通信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
中国电信面向民航领域,推出行业领先的5G-ATG机载通信终端,为民航后舱提供安全可靠的高速上网业务。
中国移动则展示了国内首款具备4/5G功能的卫星便携式基站“快星通”,整机重量小于12公斤,多次参与救灾行动。
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认为,以手机直连卫星为切入点,与低空、航空、车联网等场景相互融合,将催生出多应用场景迸发的新市场。
除了面向大众的To C直连服务外,卫星运营还包括To B模式,即以太空算力和“星缆计划”为代表的企业级专属服务,更侧重算力调度与数据传输等高附加值需求。
04 产业链协同发力,助推成本下降
卫星通信产业的成熟不仅依赖于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力。
在终端设备方面,支持卫星通信的智能手机和车载终端正加速普及。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负责人预计:“随着手机直连卫星功能逐渐成为手机标配,卫星通信有望像4G/5G一样普及,成为人们日常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键技术领域,国内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宇通讯发布了Macro WiFi产品,能够打通卫星网络与地面通信的链路通道,实现与星链等卫星的互联。
*ST铖昌重点布局的多通道多波束幅相多功能芯片,已在新一代低轨卫星及地面配套设备中获得应用。
海格通信与国电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全面开展芯片、模组、终端、天线系统及星载设备等关键领域的联合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存量手机直连卫星已处于从0到1的关键节点。
中国移动正联合华为、中信科、银河航天研制存量手机直连卫星“齐域”基站样机,让存量手机跨越技术壁垒,共享星地一体服务。
这一技术一旦成熟,将极大加速卫星通信的普及速度。
05 挑战与未来:天地融合任重道远
尽管卫星通信商业化前景广阔,但运营商仍面临不少挑战。
中国移动相关工作人员指出,手机直连卫星的宽带业务发展存在三大挑战:星地网络架构差异协同难、网络建设成本高以及卫星网络的性能较地面网络有较大差距。
为解决这些问题,运营商正积极寻求技术突破。
中国移动提出了天地一体网(STCN)创新技术体系,推动卫星和地面全方位融合。
公司还在打造“星地智生一体化数字孪生系统”,可高精度模拟卫星运行状态,降低卫星网络部署风险和测试成本。
华泰证券通信及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兴表示,在我国通信行业发展进程中,三大运营商在1G至5G时代更聚焦地面移动通信领域,与卫星互联网产业在技术体系、产业布局、协议标准及客户群体上长期分立。
这一格局将在6G时代迎来根本性转变,天地一体化网络与全球无死角覆盖的实现,决定了发展卫星互联网成为三大运营商的战略必选项。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则认为,三大运营商悉数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有助于让三家企业依托现有通信服务体系,加速移动卫星通信业务的商业化应用,降低卫星业务推广成本以及新系统建设的投入,实现多方共赢。
据中国电信披露的数据,其天通卫星用户规模已超300万,支持直连卫星功能的手机累计销量已达2400万台。
同时,中国移动的“北斗短信”业务也积累了49万用户。这些数字背后,是卫星通信从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的明显趋势。
未来,无论身处山区、海上还是空中,用户均可享受无缝连接的通信体验。
卫星通信正与低空、航空、车联网等场景相互融合,形成多应用场景迸发的新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