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途!武汉地铁图书馆涵养城市书香
地铁图书馆或许空间不大,市民乘客或许行色匆匆,但人们得以在这些小小的图书馆中寻得心仪书籍,在车厢中翻开细细品读。
城市中,人来人往,脚步匆匆。坐地铁的时候,很多人会刷手机、听音乐……在湖北武汉乘地铁时,阅读却成了不少人的选择。 过去十多年间,武汉地铁图书馆已成为匆忙赶路却又喜爱阅读的人的心灵港湾。
“我喜欢读纸质书,读书能让我的心变得宁静。”武汉市民陶炼说。她在武汉市武昌区上班,每天下班后,她都会乘地铁回家。地铁站里的图书馆,成了她经常光顾的地方。
01 通勤路上一方宁静
陶炼与地铁图书馆的缘分已延续十多年。过去10多年间,在地铁图书馆里自助挑选、借阅心仪的图书,成了她生活中的一段温暖时光。
“坐地铁时手里捧着一本书,心里很满足,希望地铁里的图书馆能一直办下去。”陶炼说。
对许多像陶炼一样的武汉市民而言,地铁图书馆不仅是借书还书的地方,更是繁忙都市生活中一处难得的精神栖息地。
在这里,通勤的时光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碎片化的时间被凝聚成持续的阅读体验。
02 便捷服务,书香四溢
武汉地铁图书馆的便捷服务令人称道。“我可以在任何一个地铁图书馆还书。”陶炼说。
地铁图书馆还与武汉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相当于把武汉图书馆搬进了地铁站。”
这种通借通还的机制大大提升了市民的阅读体验,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地域限制,让阅读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借书方便,还书轻松,这样的服务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消除了读者借书的后顾之忧。
03 精准服务,特色主题
精细化的阅读服务不止于此。在给地铁图书馆添置书籍前,武汉地铁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在不同站点乘车的人群特点,调整书籍的类别,设置不同的主题。
在武汉地铁2号线珞雄路站,“走出心理学迷宫”是这个站点图书馆的主题,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占比较大。
“这个站在华中科技大学附近,心理学的书籍更受乘客欢迎,也很适合乘坐地铁时翻阅。”武汉地铁集团党群工作部宣传主管黄彦说。
这种精准的服务模式让不同站点的地铁图书馆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更贴合周边读者的需求和兴趣。
04 十三年发展,规模可观
武汉地铁图书馆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2012年,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图书馆在车站内同步开放。
“2号线沿线最开始建设了21个图书馆,每个图书馆存书400多册,有诗歌、少儿读物、哲学、历史、传记、管理等10多类。”黄彦说。
此后,武汉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图书馆也随着地铁线路的延伸开到了城市的更多角落。
截至2024年底,武汉轨道交通网12条运营线路的312座车站中,拥有150余座图书馆。 这一规模体现了武汉对市民阅读生活的高度重视。
05 面对挑战,创新转型
地铁图书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地铁图书馆的使用率也有所下降。
取消还是维持?武汉地铁的回答是:转型。
2022年,武汉地铁引入了数字阅读资源,在一些站点的图书馆旁设置了阅读驿站。
走进武汉地铁8号线黄浦路地铁站阅读驿站,3台设备配套的头戴式耳机因被频繁使用,罩皮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磨损。
戴上耳机,点击屏幕上的图书,清晰的有声图书便在耳边响起。
“如果读者没有听完,想把有声书带回去,只需扫描平台二维码,注册账号,就能把有声书存到手机里。”武汉市民韩澍东说。
06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交融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结合,已经脱离了一方站台。 连续举办了13届的地铁读书节上,集章打卡、书香市集、图书漂流、古风阅读快闪等互动活动,让书香沿着地铁线洒满整个城市。
磨损的耳机罩皮见证了阅读方式的变化,也映射出武汉地铁与读者乘客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种美好相遇的背后,有150余座地铁图书馆的资源投入,有不同主题图书设置的细致思量,也有地铁读书节等丰富活动的服务创新。
一边是传统阅读,一边是电子阅读,读书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武汉地铁图书馆的成功转型,为传统阅读空间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7 文化地标,城市温度
武汉地铁图书馆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它不再仅仅是借书还书的场所,更是体现武汉文化温度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武汉地铁图书馆正是建设书香社会的一个生动实践。
将阅读送到日常通勤的人们身边,武汉地铁图书馆进行了一次美好的尝试。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探索,让书香充满城市的每个角落。
记者在武汉地铁8号线黄浦路站阅读驿站看到,3台设备配套的头戴式耳机因被频繁使用,罩皮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磨损。 这些磨损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市民对阅读驿站的热爱与使用频率。
戴上耳机,点击屏幕上的图书,清晰的有声图书便在耳边响起。从纸质书到有声书,从固定阅读到移动阅读,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武汉市民对阅读的热爱。
地铁图书馆在繁忙路途中给了大家一方寻回宁静、拥抱自我的空间,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