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部迎换季式降温,冷空气来袭一夜入冬
一夜之间,短袖换羽绒服,北方多地寒意逼人,南方秋意渐浓。
冷空气席卷全国,10月15日以来,今年下半年最强冷空气横扫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换季式”降温。
在这股冷空气影响下,北方多地提前感受到常年11月甚至12月的寒凉,新疆、内蒙古、京津冀等地降温幅度超过10℃,不少人表示直接从短袖换上羽绒服。
01 降温范围与幅度:北方多地气温创新低
这场冷空气影响范围广泛,降温幅度惊人。
气象监测显示,在冷空气影响下,10月20日早晨,气温0℃线抵达华北中部一带,北京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达到零下0.5℃。
过去10天,我国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汉等地气温偏低1-3℃,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北部和西部偏低4-5℃。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这股冷空气呈现缓慢渗透南下、持续时间长、降温幅度大等特点。
降温过后,大江南北都提前感受到了常年11月甚至12月的寒凉,内蒙古、河北、山西、湖北等部分地区气温创当地10月中旬最低纪录。
02 冷空气成因:北极涡旋分裂南下
此次大幅度降温是多种气候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高级工程师李多解释,首先是北极涡旋分裂南下。
北极与中纬度的气压变化通常有“跷跷板”式的联动变化,气象上称之为“北极涛动”。
北极涡旋是环绕北极地区的强大冷性低压系统,通常将极地冷空气“锁”在高纬度地区。
但10月上旬以来,受平流层突然增温影响,北极涡旋出现异常分裂和不不稳定情况,导致冷空气大规模向南“泄漏”。
其次是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增强。作为亚洲大陆冬季的“冷库”,西伯利亚高压今年提前加强并异常活跃。
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偏北,低纬暖湿水汽沿副热带高压外围向北输送,与冷空气在北方地区交汇形成连阴雨天气,也导致气温持续偏低。
03 未来趋势:新冷空气接踵而至
本轮冷空气影响尚未完全结束,新的冷空气又已蓄势待发。
中央气象台预计,25日到26日,新一轮冷空气又将影响我国,主要波及北方地区,将给北方大部分地区带来4℃至6℃,局地8℃左右的降温。
未来10天,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其中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黄淮东部、江汉、江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偏低4-5℃。
随着冷空气不断向南推进,各地气温将自北向南陆续转为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水平。
预计24日前,北方大部气温将处于偏低状态。
04 影响与应对:全国加被子地图出炉
随着气温下降,保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中国天气网的全国加被子地图来看,到10月25日,北方大部最低气温都仅有个位数,夜晚凉意十足,需加厚被或棉被入睡。
江南多地夜间也能感受秋的凉意,薄被需出场;华南多地夜晚气温仍在20℃以上,气温相对舒适,怕冷的人也可以盖薄毯防着凉。
未来一周将有两股冷空气接连来袭,我国大部气温将维持偏冷状态。建议大家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找出薄厚适宜的被子,谨防感冒着凉。
气象专家提醒,北方大部气温偏低,体感寒冷,需注意防寒保暖。
同时,需关注大风降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05 拉尼娜与今冬气候:冷暖起伏成大
尚未入冬,冷空气就来了个“下马威”,很多人担心今年会是冷冬吗?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解释,冷冬/暖冬有着明确的国家标准。
按照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预计秋季后期将进入拉尼娜状态。
历史上,拉尼娜事件易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北方雪灾及南方低温雨雪风险较高。
如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冬季,均为低温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
但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拉尼娜年也频繁出现暖冬,如2020/2021年冬季。
此外,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北极海冰、积雪及大气环流等多因素影响,需综合研判。
“目前预测显示,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或偏暖,但冷暖起伏大、阶段性特征明显,需防范其不利影响。”章大全强调。
气象专家提醒,未来十天,中东部多地气温仍将维持偏低水平。随着25日到26日新一波冷空气的到来,北方地区还将面临进一步降温。
这个冬天,阶段性冷暖起伏可能更为明显。拉尼娜不是决定冬季气温的唯一因子,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预测变得更加复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