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法治之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制度创新与实践突破的双维审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是保障民生福祉的根本依托。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邻里协商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装纠纷,从养老服务合同的履约保障到法律援助的普惠覆盖,法治正以其独特的规范、保障与引领功能,将民生福祉的增进路径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本文将从规范建构、司法实践与社会治理三个维度,系统剖析法治如何为民生福祉提供全方位保障,并通过典型案例与制度创新的双重论证,揭示法治与民生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 规范建构:民生保障的法治体系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始终将民生需求作为立法的核心导向,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民事商事法律为基础、以社会法为保障的民生法治框架。2025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明确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点立法领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社会救助法草案、医疗保障法草案等标志性立法,以及住房租赁条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制定,构建起覆盖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的制度网络。这种立法实践呈现出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回应性立法,针对民生领域的新问题及时提供法律解决方案,如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而产生的充电桩安装纠纷,通过民法典绿色原则和物权制度得到系统性规范;二是普惠性立法,不断扩大民生保障的覆盖范围,河北省新修订的《法律援助条例》将因公共卫生事件、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等6种情形纳入援助范围,同时对七十周岁以上老年人、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等特殊群体免除经济困难审查,体现了法治保障的精准性与公平性。在立法技术层面,民生领域的法治建设逐渐形成"立改废释"协同推进的格局。对于不适应民生发展需求的现行规定,通过"打包"修法方式及时清理完善,如2025年预备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确保法律制度与民生保障需求同频共振。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得法治体系能够持续回应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发展等带来的民生新挑战,如民法典针对"饭圈"文化治理、职场性骚扰等新兴问题作出的创新性规定,为民生保障提供了前瞻性的制度供给。## 司法实践:民生权益的法治守护屏障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民生保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法典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司法机关如何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在无锡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案中,法院依据民法典相邻关系规定,判决阻碍施工的业主停止妨害行为,既保障了大多数业主特别是老年人的出行便利,又为受影响业主保留了补偿协商空间,实现了个体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这种裁判思路体现了"司法为民"的价值导向,通过个案审理推动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在特定群体权益保障方面,司法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河北省开展的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以及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的巩固推进,显著提升了困难群体的司法获得感。向某诉某公司养老服务合同纠纷案则彰显了司法对老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法院判决违约养老机构退还服务费,为规范养老服务市场、防范养老诈骗提供了司法指引。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民生司法保障的"组合拳",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可感可知。司法机关还积极运用裁判规则引导社会行为,促进民生领域的治理优化。聂某诉物业公司充电桩安装纠纷案中,法院依法判令物业公司履行协助义务,不仅解决了业主的实际困难,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这一民生工程的落地,体现了司法对绿色发展与民生需求的双重回应。这种"裁判引领治理"的模式,使司法活动成为推动民生改善的积极力量。## 社会治理:法治民生的协同实施机制民生福祉的增进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法治为这种协同治理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河北省构建的"三位一体"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展现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全省设立的187家法律援助机构、4124个工作站和19091个联络点,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2024年办理的8.4万余件法律援助案件,使困难群众能够便捷获得专业法律帮助。这种网络化治理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司法行政、法院、信访等多部门的资源整合,大幅提升了民生保障的效率与覆盖面。在基层治理层面,法治成为化解民生矛盾的核心手段。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物业管理纠纷等民生难题,通过法治途径得到妥善解决,既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又促进了社区和谐。保定市司法局通过分析12348热线数据开展精准普法,秦皇岛市在公交车播报中加入法律援助提示等创新做法,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参与能力,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治理氛围。法治民生的协同实施还体现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河北省引导律师向法律援助资源匮乏地区流动,推动法律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了民生保障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这种均衡化努力使得法治福祉能够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困难群体。## 展望与挑战:法治民生的深化发展路径尽管法治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新时代民生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法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数字经济领域,平台用工权益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新兴民生问题亟待法律规制;在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风险防范与民生保障的平衡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2025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中预备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条例等,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制度回应。未来法治民生建设应着力构建"预防-保障-救济"全链条机制。在预防环节,加强民生领域风险评估与立法前瞻研究;在保障环节,完善普惠性民生法律制度;在救济环节,进一步畅通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渠道。河北省开展的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以及民法典实施中的案例指导制度,为这种全链条机制提供了有益探索。法治民生的深化发展还需要技术赋能。河北省升级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以及网上服务"绿色通道",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提升民生法律服务的可及性与效率。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法治民生建设深度融合,构建智慧高效的民生法治服务体系。法治与民生的良性互动,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从民法典"典"亮千家万户到法律援助惠及困难群体,从司法个案的公正裁判到立法制度的前瞻设计,法治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民生福祉的增进转化为稳定可预期的制度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持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民生保障法律体系,必将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