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约2400亿港元等值绿色债券,是其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核心举措,整体呈现出政策驱动性强、市场认可度高、资金用途透明三大特征。结合2025年9月最新发布的《绿色债券报告2025》及近年发行动态,可从以下维度全面解析: 一、发行背景与核心目标香港的绿色债券发行始于2018年启动的“政府绿色债券计划”(后升级为“政府可持续债券计划”),初始借款上限为1000亿港元,后经两次上调,2023年与“基础建设债券计划”合并后的总借款上限达5000亿港元。其核心目标包括:树立市场基准:通过政府信用背书的标准化绿债产品,为企业及机构发行人提供定价参考,例如2024年首次发行的20年期、30年期人民币绿债,填补了离岸人民币长期限绿债的基准空白。引导资金流向:吸引全球资本投入本地绿色项目,助力香港2050年碳中和目标,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辐射区域绿色投融资需求。巩固金融枢纽地位:通过多币种、多期限的绿债产品体系,强化香港作为连接东西方绿色资本的桥梁作用,2025年6月发行的绿债更是同时在香港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发行关键特征1. 币种与期限结构多元 绿债发行覆盖港元、人民币、美元、欧元四大币种,期限从5年至30年不等,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例如: - 2025年6月发行的10亿美元5年期绿债收益率为4.151%,10亿欧元8年期绿债收益率为3.155%; - 30年期港元基建债券(含绿债相关品种)收益率达3.85%,为香港史上最长年期港元债券,助力延长本地基准收益率曲线。2. 投资者全球化与高认购率 绿债获得全球机构投资者的踊跃参与,认购倍数持续处于高位: - 2024年5月发行的250亿港元等值绿债,认购额超1200亿港元,超额认购近5倍; - 2025年6月发行的270亿港元等值绿债(含基建债),总认购金额达2370亿港元,认购倍数介于3.3倍至12.5倍之间,投资者覆盖亚洲、欧洲、中东及美洲30多个市场。 从投资者结构看,银行是主要认购方(占比48%-71%),主权财富基金、央行及基金经理合计占比29%-52%,反映市场对香港财政稳健性的信心。3. 国际评级与认证严格 所有绿债均获国际评级机构认可,标普评级为AA+、惠誉评级为AA-;同时遵循《绿色债券框架》(2022年更新),并通过香港品质保证局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认证计划”认证,确保资金用途符合国际绿色标准。 三、资金用途与环境效益截至2025年9月,2400亿港元绿债资金已全数分配或预留至四类核心绿色项目:1. 污水处理与防洪:如新界东北污水收集系统升级、元朗防洪坝计划,预计可提升区域污水处理率至95%以上,减少水浸风险约30%;2. 绿色建筑与医疗设施:包括威尔斯亲王医院重建、北区医院扩建等,通过引入节能建材与可再生能源系统,预计单项目年减碳量可达数千吨;3. 气候监测与科技:例如香港天文台高性能电脑系统,用于提升极端天气预测精度,支撑气候适应行动;4. 基础设施低碳改造:如长沙湾污水主干泵喉修复工程,通过优化管网减少泄漏,降低能源消耗。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影响为推动绿债市场发展,香港特区政府配套了多项支持措施:资助计划:2021年推出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为发行人覆盖部分发债及评审成本,该计划已延长至2027年,并扩展至转型债券领域;人才培育:2022年启动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延长至2028年,累计资助超万名从业者参与专业培训;金融科技融合:2023-2024年发行代币化政府绿债,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债券发行中的应用,提升交易效率。从市场影响看,2400亿港元绿债的发行不仅直接推动香港绿债市场规模跃居亚洲前列,更带动企业绿债发行增长——2024年香港地区企业绿债发行量同比增长约25%,其中内地企业发行占比超60%,凸显香港作为内地企业绿色融资离岸平台的角色。未来,随着5000亿港元总借款额度的逐步释放,香港绿债发行有望进一步向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品种延伸,并通过与大湾区的绿色金融互联互通,持续扩大在全球可持续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