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都兰:“执前督”的三维破局之道在青海都兰这片以枸杞产业为经济命脉的土地上,"执行难"曾是困扰司法实践与社会治理的突出难题。都兰法院创新性推出的"执前督"机制,通过程序、主体、效能三个维度的系统性重构,不仅实现了执行质效的显著提升,更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司法治理现代化的特色路径。2025年的数据显示,借助这一机制,已有3635.64万元案款在诉前、判前主动履行,执行到位率同比提升17.75%,从根本上改变了"打赢官司拿不到钱"的困境。## 程序维度:构建"三阶过滤"的前端治理体系都兰法院将"执前督"机制嵌入司法流程的关键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阶过滤"体系,实现了执行力量的精准前置。这一程序创新打破了传统执行工作"立案即强制执行"的线性模式,通过层层递进的过滤机制,将大量纠纷化解在正式执行程序之前。诉前预防环节聚焦于矛盾源头治理。针对当地枸杞产业劳资纠纷高发的特点,法院联合村调委会建立"普法+预警"机制,通过巡回审判、田间普法等形式,强化当事人的证据意识和履约意识。在一起典型案例中,承包人马某与工头因口头约定模糊引发纠纷,村民因接受过相关普法教育,主动提醒双方依照"书面约定"原则解决争议,最终在法院干警见证下72小时内结清工钱,避免了纠纷升级。同时,法院引导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中增设违约限制条款,从源头降低履行风险。判中引导环节将督促履行嵌入审判流程。都兰法院推行"谁审理、谁督促"工作机制,将自动履行率纳入审判法官绩效考核,促使审判人员在裁判过程中即考虑后续履行问题。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案件,法官会主动提醒当事人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防止债务人转移财产。在土某迈与张某杰的砂石料款纠纷中,审判法官在出具民事裁定书后持续跟踪履行情况,促使被执行人在申请执行前主动支付56792.4元,占总欠款的54.2%。执前缓冲环节设立专门的"执前督"程序。收到强制执行申请后,法院并非立即立案执行,而是先编立"执前督"案号,由专业团队开展为期15-30天的集中督促。通过电话沟通、法律释明、后果警示等方式,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某矿业公司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中,督促法官一方面了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明确告知拒不履行将面临的信用惩戒后果,最终促使企业全额支付剩余6.5万元租赁费。数据显示,通过这一环节,都兰法院2025年促成3635.64万元案款主动履行,有效减轻了后续执行压力。## 主体维度:激活"多元协同"的治理合力"执前督"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都兰法院打破司法机关"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构建了以法院为主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参与执行治理。专业督促团队作为核心力量,承担着案件筛查、财产查控、和解引导等关键职能。团队由具有丰富执行经验的法官、书记员和司法辅助人员组成,熟悉当地经济社会特点和当事人履约能力。针对不同类型案件,团队采取差异化督促策略:对企业类案件侧重信用影响分析,对个人案件注重情感沟通与后果警示,对农牧民案件则联合乡镇干部开展双语督促,确保沟通效果。团队还建立了财产快速核查机制,能够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的线上核查,为督促工作提供精准依据。基层组织网络发挥着贴近群众的优势。都兰法院与全县8个乡镇、42个行政村建立"法庭+村社"联动机制,将村级调解组织、网格员纳入执前督工作体系。在农牧区案件中,村社干部凭借熟人社会优势,协助法院开展督促工作,既提高了沟通效率,又避免了当事人抵触情绪。香日德法庭在上柴开村开展的诚信村社建设中,通过村规民约将履行法院裁判纳入村民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了"履约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该村的案件自动履行率同比提升23%。行业协会力量在专业领域发挥独特作用。针对枸杞加工、矿产开发等特色产业,法院与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将企业履行情况与行业准入、政策扶持挂钩。某枸杞加工企业因拖欠货款被纳入执前督程序后,行业协会及时介入,一方面督促企业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协调上下游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最终帮助企业在督促期内结清欠款,既维护了债权人权益,又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这种"司法+行业"的协同模式,实现了纠纷化解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效能维度:实现"质效双升"的价值平衡都兰法院的"执前督"机制不仅追求执行效率的提升,更注重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通过精准施策、善意执行,在保障胜诉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的影响,实现了司法效能的多维提升。执行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体现在多个关键指标上。2025年,都兰法院通过"执前督"机制,使执行到位率同比提升17.75%,平均办案周期缩短至22天,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繁简分流机制的引入更使司法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简单案件通过执前督程序快速化解,复杂案件获得更多专业资源保障。在土某迈砂石料款纠纷中,从申请执行到全额履行仅用22天,其中执前督程序的过滤作用功不可没——虽然最终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但前期督促已使大部分欠款得到清偿,大幅缩短了后续执行时间。当事人诉累的实质性减轻是执前督机制的重要价值追求。通过将纠纷化解在执行立案前,当事人无需承担评估拍卖、执行异议等后续程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数据显示,都兰法院通过执前督程序化解的案件,当事人平均节省维权成本4200元/件,减少往返法院次数3.2次。对于路途遥远的牧区当事人而言,这种"家门口解决纠纷"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维权成本高于债权金额"的困境。在一起12名农民工追索13.3万元欠薪的案件中,执前督程序不仅帮助农民工快速拿到工资,还通过调解免除了当事人的诉讼费和执行费,实现了"零成本维权"。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落地彰显了司法温度。都兰法院在执前督工作中坚持"刚柔并济",对确有困难的被执行人,在保障债权人权益的前提下,给予合理履行期限。某矿业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期支付租赁费,督促法官在核实情况后,积极协调申请人同意分期履行,同时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获得短期贷款,最终企业不仅全额履行义务,还保住了重要商业信誉。这种"理解困难但不纵容违约"的做法,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体现了司法人文关怀,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实践启示与推广价值都兰法院"执前督"机制的三维破局之道,为破解执行难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其成功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治理逻辑,对其他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系统思维是机制创新的根本方法。都兰法院没有将执前督简单视为一项执行措施,而是将其纳入社会治理全局统筹谋划,通过程序重构、主体协同、效能优化的多维度发力,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从"头痛医头"到"标本兼治"的转变,使执前督机制不仅解决具体案件,更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某省高级法院在借鉴都兰经验时发现,将执前督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的地区,其机制运行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司法推进的地区,印证了系统治理的重要性。因地制宜是机制落地的关键所在。都兰法院充分考虑当地农牧区为主、产业特色鲜明的实际情况,在程序设计上注重简便易行,在主体协同上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方式方法上尊重民族习俗,使机制能够快速融入当地社会治理体系。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简单照搬外地经验,忽视本地实际,导致机制运行不畅。都兰经验表明,只有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司法需求,才能使创新机制真正落地生根。能动司法是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都兰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将"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贯穿司法全过程,从被动办案转向主动治理,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法院的责任担当。执前督机制的成功,本质上是能动司法理念的实践成果——通过法官主动履职、提前介入,将大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实现了公平正义的及时兑现。从都兰的实践来看,"执前督"机制不仅是一项执行创新,更是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随着这一机制的不断完善,都兰法院正逐步实现从"个案执行"到"类案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的跨越,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着基层智慧。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执前督"机制有望实现从"人工督促"到"智能预警"的升级,进一步提升执行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