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未来两年的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行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多年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但当前面临资源保障不足、高端供给欠缺、外部贸易环境复杂等挑战,该方案的出台将从多维度为行业发展注入确定性动能。 一、核心目标:量质齐升的双重导向方案围绕“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设定了量化指标与转型方向。在规模增长方面,明确2025-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这一目标既延续了行业增长势头,又通过较低的产量增速引导行业避免盲目扩张。在结构优化方面,提出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目前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特征已逐步显现,2025年前7个月产量已达1150万吨,同比增长4.55%,全年产量有望提前突破目标线。此外,方案还要求铜、铝、锂等关键资源国内开发取得进展,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绿色低碳与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 二、五大举措:全产业链的系统性破局方案聚焦资源、创新、投资、消费、合作五大维度,部署10项具体任务,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矩阵:资源保障:内外联动+循环利用 - 对内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铜、锂、镍等战略性资源勘探,推动低品位、难选冶资源技术攻关;对外加快制定再生金属进口标准,支持符合要求的再生铜、铝等资源进口。 - 针对“双碳”目标与循环经济需求,方案提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强化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预计将进一步推动再生金属产业集聚,目前已有超100家上市公司布局该赛道。创新驱动:突破高端+迭代技术 - 重点攻关超高纯金属、铜合金结构功能材料、高端稀土新材料等“卡脖子”产品,支持中试平台建设与材料应用验证。 - 开展“人工智能+有色金属”行动,建设行业大模型,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例如推进电解铝、铜冶炼等行业节能减污降碳改造,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投资优化:科学布局+提质增效 - 对氧化铝、铜冶炼、碳酸锂等项目实施科学布局,严禁重复低水平建设,同时通过绿色通道加快矿产开发项目审批流程。 - 结合新能源金属价格剧烈波动的现状,方案强调行业自律与理性投资,避免锂、硅等赛道非理性扩张,平衡供需关系。消费拓展:升级传统+培育新兴 - 在传统领域推动高端铝材、铜材应用升级;在新兴领域加快高纯镓、全固态电池材料等产品在集成电路、人形机器人等场景的验证,打造前沿材料应用案例。 - 鼓励上下游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稳定市场预期,例如支持车企与锂资源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缓解价格波动冲击。国际合作:应对壁垒+协同出海 - 指导企业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贸易限制,引导高端新材料合规出口;加大阳极铜、氧化铝等初级产品进口,优化进出口结构。 - 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有色金属装备、技术、标准协同出海,提升国际产业链话语权。 三、行业影响:分化整合+风险缓释产业格局:加速优势企业集聚 - 方案通过资源倾斜、创新支持等政策,将引导要素向具备技术研发实力、资源获取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预计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产能可能面临整合压力。 - 再生金属、高端新材料等领域将成为投资热点,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的锂、钴资源回收企业,以及半导体用高纯金属材料企业有望获得更多政策红利。风险对冲:金融工具保驾护航 - 方案提出适时丰富有色金属期货及衍生品,预计未来将推出更多稀有金属、再生金属相关品种,为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缓解资本炒作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 长期采购协议与进口政策的优化,将有助于稳定原材料供应,降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四、企业应对建议- 资源型企业可加大国内勘探投入,同时布局再生资源回收业务,把握循环经济政策窗口;- 制造企业应聚焦高端产品研发,参与行业大模型与数字化改造,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 出口企业需密切关注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借助政策支持应对合规壁垒,拓展高端制品出口市场。总体而言,该方案既是应对当前行业痛点的“纾困策”,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随着政策落地,有色金属行业将加速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坚实的材料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