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正通过制度创新、产教融合、赛事驱动等多维举措,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为当地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以下从政策框架、实践路径、实施成效三个维度展开解析: 一、制度创新:打破天花板,构建成长立交桥青海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改革为核心,打造技能人才发展新生态。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的"新八级工"制度,在传统五级技能体系基础上向上增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层级,向下补设学徒工序列,彻底打破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目前已在青藏铁路公司、国网电力等企业完成试点,累计评聘首席技师32人、特级技师53人,计划三年内覆盖全省53家职业技能评价机构。为促进人才跨领域流动,青海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双向通道,允许高技能人才报考通信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并建立配套激励机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家属可享受公共就业、教育等保障服务;推荐符合条件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显著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荣誉感。 二、产教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针对青海"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全省构建"产业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全链条机制。围绕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等)和绿色算力基地建设,动态调整培训目录,将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兴工种纳入补贴项目,同时提高养老护理等紧缺领域补贴标准。在培养模式上,创新推行"双基地双导师"机制。如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东软学院合作,选派计算机专业学生赴川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通过省外实践基地与本地理论基地联动,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同授课,实现从课堂理论到产业实战的跃迁。全省建成的1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18个公共实训基地,为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提供了硬件支撑。针对重点群体实施专项计划,启动的"技能照亮前程"项目,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在先进制造等八大领域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2025年计划开展补贴性培训8万人次。"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已达47.66万人次。 三、赛事驱动与特色培育以赛促训成为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抓手。2025年9月举办的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吸引16支代表队152名选手角逐电工、井下采煤机司机等7个项目,赛事严格按照高级工以上标准命题,既检验技能水平又促进技术交流。这种"企业练兵+省级竞赛+行业比拼"的三级竞赛体系,已培育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史昆等一批技能领军人才。结合地域特色,青海开发了26项特色专项职业能力项目,涵盖青海拉面制作、冬虫夏草保护采挖、雪山向导等领域,并备案10家专项能力考核机构。在藏毯编织、有机农畜等传统产业,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模式培养后备人才,如青海油田首席技师吴正银累计培养技能人才1500余人,其徒弟中有24人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 四、实施成效与未来方向截至2025年,青海技能人才总量达47.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口16%,其中高技能人才突破10.6万人,成为推动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经济领域,通过"整建制赴外"培训等创新举措,为绿色算力产业输送了急需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有效缓解了蓝算科技等企业的用工瓶颈。下一步,青海将持续深化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改革,扩大"新八级工"覆盖范围;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技能合作,计划年内输送320名学生赴省外开展跨区域培训;同时推进"厂中校""校中厂"新型学徒制,力争实现技能提升、就业增收与产业兴旺的深度互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