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军用土地管理条例》解读《军用土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公布,是我国加强军用土地资源管理、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规范军用土地利用秩序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军用土地权益、促进军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与意义军用土地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涉及训练场地、营区、军事设施用地等关键领域,其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生成与国防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军用土地管理规定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亟需通过修订完善条例,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管理流程、强化监督问责。《条例》的公布实施,具有三大核心意义:1. 强化国防资源保障:明确军用土地的特殊属性与优先保障地位,确保军用土地资源稳定供给,为军队战备训练、武器装备试验、营区建设等核心任务提供坚实土地支撑。2. 规范管理秩序:细化军用土地规划、审批、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要求,厘清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军队单位的职责分工,避免管理混乱与权责交叉。3. 促进节约集约利用:结合新时代资源利用要求,提出军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措施,推动军用土地高效利用,同时规范军用土地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协调衔接,实现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条例》的核心内容框架《条例》围绕军用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制度体系,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管理原则与职责分工管理原则:确立“统一规划、归口管理、权属清晰、节约集约、安全保密”的军用土地管理基本原则,强调军用土地管理必须服从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同时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职责分工: - 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地方政府做好军用土地相关的规划衔接、权属登记、监督检查等工作; -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门主管全军军用土地管理工作,统筹军用土地规划、审批、处置等; - 军队各级后勤保障部门负责本单位军用土地的日常管理; - 地方各级政府负责配合军队做好军用土地保护、征收征用协调等工作。 2. 规范军用土地规划与审批规划衔接:要求军用土地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地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确保军用土地需求在国土空间布局中得到优先保障,同时避免与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冲突。审批流程:细化军用土地划拨、出让、租赁、收回等审批权限与程序,明确军队内部审批与地方政府审批的衔接要求,例如军用土地转为地方建设用地需经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门与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审批,确保审批环节规范透明。 3. 强化军用土地使用与保护使用规范:明确军用土地必须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严禁擅自改变用途(如违规出租、转让用于商业开发);确需调整用途的,需按法定程序审批,并确保调整后不影响军队战备训练需求。保护措施:规定地方政府与军队单位共同承担军用土地保护责任,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破坏军用土地;对军用土地上的军事设施,依法划定保护范围,严禁在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军事设施安全的活动。 4. 完善军用土地处置与收益管理处置方式:明确军用土地处置包括收回、转让、置换、租赁、合作开发等形式,其中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必须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确保权属清晰。收益管理:规定军用土地处置收益归中央军委所有,纳入军队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同时明确地方政府在军用土地处置中的税费优惠政策,降低军队土地处置成本。 5. 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监督检查:建立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军用土地管理情况进行核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问责条款:明确对擅自改变军用土地用途、非法侵占军用土地、违规处置军用土地等行为的处罚措施,涉及军队单位或人员的,依规依纪追究责任;涉及地方单位或个人的,由地方政府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条例》的实施影响1. 对军队建设:进一步夯实军用土地资源保障基础,通过规范规划与审批,确保军队战备训练、营区改造、新型军事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土地需求,同时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要求,推动军队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国防资源使用效益。2. 对地方发展:明确军用土地与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机制,有助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中避开军用土地核心区域,减少规划冲突;同时,规范军用土地合作开发、置换等行为,可引导地方资本在合法框架下参与军用土地配套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3. 对土地管理秩序:填补了新形势下军用土地管理的制度空白,通过明确权责、细化流程、强化问责,有效遏制军用土地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家土地管理秩序与国防利益。如需了解《条例》的具体条款内容,可通过中国政府网、国防部官网等官方渠道查询原文,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