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超充建设的提速,未来充电在便利性上有望逐渐接近加油,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达到加油的便捷程度。以下是具体分析:技术层面 充电速度大幅提升:目前采用800伏高压平台技术的新能源车型,使用600千瓦超充终端,大约8至10分钟即可将电量从20%充到80%,充电速度已大幅接近加油时间。而且像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华为兆瓦级超充产品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充电效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充电速度还有可能继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层面 建设速度加快: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全国多地正加速建设超充站,如深圳宣布全面启动“超充之城2.0”建设,截至今年6月末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57座,数量超过加油站;京能集团在京已投用32座超充站,预计今年底将建成投运超50座。 布局更加合理:国家能源局将指导和推动省级层面在充电网络规划中合理确定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在高密度城区、交通枢纽性节点、中重型专用特殊场景积极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这将使超充站的分布更加科学合理,方便用户充电。面临的挑战 电网负荷压力:超充单体功率增大和数量快速增加,会对电网负荷产生较大影响。如按照重庆在2025年的规划,超充负荷将超过190万千瓦,占重庆最大用电负荷的5%—7%,若不能实现有序管理,将导致电力供应紧张,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建设成本与盈利问题:超充站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设备购置、电网改造等。而且目前市面上带有800伏接口的新能源车数量相对较少,超充站利用率不高,运营企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盈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超充站的建设速度和规模。 标准不完善:超充的行业标准目前还没有明确,虽然深圳已出台地方标准,但全国性标准尚未统一,这可能会导致不同品牌的超充设备兼容性等问题,影响用户的充电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