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广西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平陆运河具有深远意义。
规划与目标
规划布局
平陆运河始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约135公里,按内河Ⅰ级航道标准建设,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
运河整体规划涵盖了航道工程、航运枢纽工程、沿线跨河设施工程以及配套工程等多个部分,旨在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内河航运体系。
目标设定
短期目标:项目计划在2026年完成建设,届时将初步形成通航能力,实现部分货物的运输,有效缓解周边地区的物流压力。
长期目标:全面建成后,平陆运河将成为连接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港的亿吨级水运大通道,带动沿线产业发展,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高标准建设的体现
工程质量标准
航道建设:严格按照内河Ⅰ级航道标准进行施工,在航道的宽度、深度、弯曲半径等方面都遵循高标准要求。例如,航道底部采用先进的疏浚和加固技术,确保能长期稳定地满足5000吨级船舶的通航要求,航道水深在枯水期也能达到设计标准。
航运枢纽工程:平陆运河沿线的马道、企石、青年三座航运枢纽,按照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枢纽的船闸规模大、技术先进,船闸有效尺度为300米×34米×8米(长×宽×门槛水深),能够高效地实现船舶的过闸调度。
桥梁等跨河设施:对于运河上的跨河桥梁,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运河的通航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桥梁的净空高度、跨度等指标都满足内河Ⅰ级航道的通航要求,同时在结构安全、耐久性方面采用高标准的设计规范。
生态环保标准
生态保护规划先行:在平陆运河的规划阶段就开展了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定了详细的生态保护规划。规划涵盖了运河沿线的陆生生态、水生生态、水资源、大气环境等多个方面,明确了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
生态修复与建设同步: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例如,对于因工程建设而受到破坏的河岸带植被,采用生态护坡技术,种植本地的草本植物和树木,恢复河岸带的生态功能。同时,在运河的水域内,通过投放本地的水生生物种苗、建设人工鱼巢等方式,促进水生生态的恢复和发展。
环保措施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措施,在施工现场设置了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对施工扬尘采取洒水降尘、设置围挡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高质量建设的措施
技术创新支撑
智能航运技术应用:平陆运河积极探索智能航运技术的应用,打造智慧运河。例如,在航运枢纽和航道上安装了智能感知设备,包括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视频监控系统、水位和流量监测系统等,实现对运河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
新材料新工艺使用:在工程建设中采用了一系列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在航道护岸工程中使用了新型的生态混凝土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植被生长性能,既能够保护岸坡稳定,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船闸建设中,采用了先进的闸阀门制造工艺,提高了闸阀门的密封性和耐久性。
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引进:广西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航运工程、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例如,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博士研究生,充实到平陆运河建设的各个岗位。
人才培养与培训: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建设队伍的培训。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开展相关专业的定向培养计划,为平陆运河的长期运营储备人才;另一方面,针对现有建设队伍,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提高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高效率建设的保障
组织协调机制
成立专门机构:广西成立了平陆运河建设管理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该机构由自治区相关部门和沿线地方政府的人员组成,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了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
多方协调联动: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与各方面的协调联动。例如,与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建立了定期的沟通协调会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与沿线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做好征地拆迁、群众安置等工作,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金保障与资源调配
多元化资金筹集:平陆运河建设采用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的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筹集资金。目前,已经落实了部分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资源优化调配: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在人力资源方面,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需求,及时调整施工队伍的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在物力资源方面,提前做好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的采购和调配计划,避免因资源短缺而影响工程进度;在财力资源方面,按照项目建设的资金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平陆运河的建设将开辟广西内陆及中国西南、西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