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难民”是指那些在TikTok(海外版抖音)遭遇政策限制、封禁或业务受阻后,转而寻求其他平台机会(如小红书等)的人群。在小红书等平台重新开始或尝试新发展后,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心态:
积极适应型
乐观探索
这类“TikTok难民”对新平台充满好奇与期待。他们把小红书视为一个充满新机遇的宝藏之地,以乐观的心态积极探索小红书的功能、用户喜好和内容生态。例如,一些在TikTok上擅长制作美妆短视频的创作者,来到小红书后,发现这里也有庞大的美妆爱好者群体,于是迅速投入精力研究小红书的美妆标签、热门话题,尝试制作符合小红书风格的美妆内容,如“沉浸式化妆”结合小红书流行的“好物分享”模式,期待在新平台上收获粉丝和认可。
重塑自我
他们将这次转变视为重塑自身品牌和形象的机会。在TikTok上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作风格,但在小红书上,他们愿意突破原有框架。比如一些TikTok上以搞笑短剧出名的创作者,在小红书上转型为生活方式分享者,分享自己的海外生活经历、文化差异感悟等,通过这种转型来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平台的挑战并获得成长。
压力应对型
焦虑不安
由于在TikTok上积累的资源(如粉丝、流量等)无法直接迁移到小红书,他们面临着从头开始的压力,会产生焦虑情绪。他们担心无法在小红书上获得像在TikTok上那样的关注度,对新平台的算法规则、竞争环境等感到陌生和恐惧。例如,一个TikTok上拥有百万粉丝的舞蹈博主,来到小红书后发现这里舞蹈类内容创作者众多,且算法对新账号的流量扶持有限,可能会陷入焦虑,不知道如何快速脱颖而出。
努力追赶
意识到自己在新平台的起步较晚,他们会努力追赶。这类人群会积极学习小红书的成功案例,分析热门博主的运营模式,试图在短时间内弥补差距。他们可能会增加内容更新频率,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比如每天花费数小时研究小红书的热门话题趋势,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希望能够尽快在小红书上站稳脚跟,缩小与本土优秀创作者的距离。
对比怀念型
新旧对比
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将TikTok和小红书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会关注两个平台在用户互动方式、内容推荐算法、商业化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例如,TikTok的算法更侧重于基于用户兴趣的短视频推荐,而小红书则更强调图文内容和搜索功能在用户发现机制中的作用。他们在创作内容时会根据这些差异进行调整,同时也会思考如何将在TikTok上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小红书的运营中。
怀念旧平台
尽管在小红书开始新的征程,但他们可能会怀念TikTok的创作氛围、粉丝群体或者某些独特的功能。比如TikTok的音乐库非常丰富,一些擅长音乐创意短视频的创作者会怀念在TikTok上能够轻松找到各种适配音乐的创作环境。不过,这种怀念不会阻碍他们在小红书上继续探索,而是成为一种创作回忆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小红书上的内容创作风格,可能会融入一些TikTok的元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