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完善长期未结执行案件清理机制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和措施:
意义
保障当事人权益
对于申请执行人来说,长期未结执行案件往往意味着其胜诉权益迟迟无法兑现。完善清理机制有助于及时、足额地将执行款物交付到申请执行人手中,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当事人能够从生效法律文书中获得应有的经济补偿或权益实现。
对于被执行人而言,合理的清理机制也能确保执行程序依法依规进行,避免不合理的迟延执行对其造成过度的权利限制或损害。
提升司法公信力
大量长期未结执行案件会影响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通过完善清理机制,提高执行效率,能够让公众看到司法机关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增强司法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优化营商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经济纠纷往往需要通过执行程序来最终解决。长期未结执行案件可能涉及企业的资金回笼、债权债务清理等重要经济活动。完善清理机制可以加快企业之间债权债务的清理速度,促进资金的合理流转,为企业创造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
可能的完善措施
建立专门台账与动态管理
台账建立:对长期未结执行案件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案件类型、未结原因、涉及金额等因素建立详细的台账。例如,将未结案件分为涉及财产处置困难(如房产、土地等大宗财产的评估拍卖问题)、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存在执行异议等不同类别。
动态跟踪:对台账中的案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案件进展情况。执行人员需要及时录入新的执行线索、采取的执行措施以及遇到的新问题等信息,以便于对案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强化内部监督与责任追究
监督机制:在法院内部建立专门的监督小组,负责对长期未结执行案件的执行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内容包括执行程序是否合法、执行人员是否积极履行职责、是否存在拖延执行等情况。
责任落实:明确规定执行人员在长期未结执行案件中的责任。对于因主观故意(如消极执行、接受被执行人贿赂而不执行等)或重大过失(如对执行线索疏于调查、对执行财产保管不善等)导致案件长期未结的,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执行人员的纪律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加强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部门协同:加强法院执行部门与立案、审判等部门之间的协作。立案部门在案件受理时就要为执行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例如准确录入当事人信息、对可能涉及执行的财产进行必要的提示等;审判部门在审理过程中要注重裁判的可执行性,在判决书中明确执行标的、执行方式等内容。
信息共享:构建法院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执行部门能够及时获取立案、审判阶段的相关信息。同时,法院还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共享,如与银行、不动产登记部门、车辆管理部门等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查询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提高执行效率。
创新执行方式与手段
财产查控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财产查控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账户查询、房产车辆登记查询外,还要加强对被执行人的网络虚拟财产(如支付宝、微信钱包余额,网络店铺等)的查控力度。
执行和解促进: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执行和解机制。引入专业的调解组织或人员参与到长期未结执行案件的执行和解工作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和解方案。例如,对于涉及企业经营困难的案件,可以通过债权转股权、分期履行等方式促进双方达成和解,在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同时,也有助于被执行人恢复经营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