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促发展、保民生与财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有着紧密的联系:
稳经济方面
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大规模减税降费
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如降低增值税税率、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措施,能够直接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的可支配资金。例如,制造业企业在增值税税率降低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助于扩大销售规模,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稳定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增加政府投资支出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例如,加大对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建设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够直接带动建筑、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需求,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税收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对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等政策。这有助于引导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例如,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后,有更多资金用于新技术的研发,能够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稳定经济增长的结构。
促发展方面
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财税激励创新投入
政府通过设立科技专项资金,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同时,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给予优惠,如对研发设备的加速折旧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例如,一些医药研发企业在享受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后,可以更快地更新研发设备,提高研发效率,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从而在全球医药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财税政策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或特定发展区域,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资金从发达地区调配到落后地区,用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对在特定区域投资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建厂,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财政方面,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创业扶持等服务。在税收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如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起征点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例如,小微企业在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很多小微企业不再缴纳增值税,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于企业的技术升级或市场拓展,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增强市场活力。
保民生方面
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教育、医疗、养老投入
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例如,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建设新的学校、配备优秀教师等,促进教育公平。在医疗方面,财政资金用于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贴医保基金等,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对于养老,财政支持养老院建设、发放养老金等,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基础。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
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
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比例的税,对低收入者少征或免征。这种税收制度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化。例如,高收入群体在累进税率下承担更多的税负,而低收入群体通过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可以减少应纳税额甚至无需纳税。这部分财政资金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用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如提供保障性住房补贴、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提高社会的整体公平性和稳定性。
财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将政府的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通过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如采用零基预算等方式,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提高预算透明度,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查,向社会公开预算信息,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保障财政资金在稳经济、促发展、保民生等方面的有效投入。
税收制度改革
优化税收结构和征管体制
在税收结构方面,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如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等。直接税比重的提高有助于增强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功能。在征管体制方面,随着金税工程等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升级,税收征管效率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信息,防止税收流失,确保税收政策在稳经济、促发展、保民生中的有效实施。例如,金税三期系统实现了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的共享,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监控,提高税收征管的精准性。
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能够避免职能交叉和责任不清的问题。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明确中央和地方各自承担的责任,有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中央可以负责制定全国性的政策标准,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负责具体的实施和资金配套。这样可以确保社会保障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在稳经济、促发展、保民生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