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构建大中小贯通培养链条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和诸多举措:
意义
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贯通培养,可以避免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脱节现象。例如,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实现知识体系的逐步递进和深化,小学阶段可以为中学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中学阶段又能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做好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准备。
有助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兴趣和动力的连贯性。例如,对于一些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天赋和兴趣的学生,贯通培养可以让他们沿着自己的兴趣方向持续深入学习,避免因为升学阶段的转换而中断兴趣发展。
教育资源整合
打破大中小学校之间的资源壁垒。大学可以将其优质的科研设施、师资力量等资源向中小学开放。例如,大学的实验室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场所,大学教授可以到中小学开设讲座、指导社团活动等,丰富中小学的教育资源。
中小学也可以为大学提供人才储备库的信息,便于大学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同时,不同层次学校间教师的交流合作也会加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速度差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贯通培养提供了加速通道,可以提前接触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例如,一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可以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学习大学的部分数学课程,为未来从事数学相关专业研究或工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也为一些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但综合学习能力不均衡的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比如,在艺术、体育等领域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在贯通培养体系下,在保证基本文化素养学习的同时,专注于自身特长的发展。
举措
课程体系建设
纵向衔接
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按照从低到高的教育阶段,逐步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科学课程方面,小学阶段以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简单实验为主,中学阶段开始系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大学阶段则进行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和前沿科学知识的探究。
建立课程的进阶标准,明确各阶段课程学习的目标和成果要求。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小学阶段注重识字、写字和基本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学阶段要求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分析和各类文体的写作,大学阶段则侧重于文学研究、文化批判等高层次能力的发展。
横向整合
打破学科界限,在不同教育阶段设置跨学科课程。例如,在中小学阶段开展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融合教育),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阶段,也鼓励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开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培训与交流
开展大中小教师一体化培训项目,使不同阶段的教师了解整个贯通培养的理念和课程体系。例如,组织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参加教育教学方法培训,让大学教师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和教学方式,中小学教师也能知晓大学的人才培养需求。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小学任教或指导教学,中小学教师到大学进修学习。例如,大学的师范专业教授可以到中小学挂职,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小学骨干教师可以到大学参加短期培训课程,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
教师评价体系调整
建立适应贯通培养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本阶段的教学成绩为评价依据,而是综合考虑教师在整个贯通培养体系中的贡献。例如,对于参与学生长期培养计划的教师,评价其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成长过程中的引导、启发和支持作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贯通培养工作。
招生制度改革
招生一体化设计
探索大中小一体化的招生模式。例如,在一些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中,中学招生时可以考虑与小学人才培养成果的衔接,大学招生时可以参考学生在中学阶段参与贯通培养项目的表现和成果。
建立特殊人才的选拔通道,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在贯通培养体系下进行特殊的招生选拔。比如,在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招生渠道进入适合他们发展的贯通培养项目,在不同教育阶段都能得到针对性的培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