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动力强劲,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市场饱和
在许多传统行业,如家电、消费电子等,国内市场已经逐渐饱和。例如,中国的家电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家庭的家电拥有量已经趋近于饱和状态。冰箱、彩电等传统家电产品的普及率极高,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增量空间有限。
以空调市场为例,国内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几大品牌之间,如格力、美的、海尔等。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难度较大,促使它们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产能过剩
部分行业由于前期过度投资,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例如钢铁行业,中国在过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过程中,钢铁产能迅速扩张。随着国内需求增长放缓,大量的钢铁产能需要寻找新的消化渠道。
光伏产业也曾面临类似问题,在政府补贴等政策的推动下,光伏企业产能快速增长。当国内市场无法完全吸纳这些产能时,企业就必须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向国际市场销售光伏产品来维持企业的生产运营并实现规模经济。
寻求技术与资源
技术获取
一些高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或合作,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这些先进技术。
例如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沃尔沃在汽车安全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不仅获得了沃尔沃的先进汽车技术,还共享了其全球研发资源,提升了自身在汽车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加速了吉利汽车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
资源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能源和矿产等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成为保障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
例如中国的石油企业在中东、非洲等地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开采项目。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在伊拉克、苏丹等国家参与石油勘探、开采和炼油项目,确保了中国的石油供应稳定,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政策支持与全球经济格局
政策鼓励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例如,提供对外投资的金融支持,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低息贷款、出口信贷等金融服务。
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企业海外投资的设备出口、境外所得等给予税收优惠。这些政策降低了企业出海的成本和风险,增强了企业出海的积极性。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国家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成员国,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基础设施建设、通信设备、消费产品等需求旺盛。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业务,如中国的建筑企业参与当地的桥梁、铁路建设项目,通信企业推广5G技术和设备等,既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同时,传统发达经济体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产业领域出现了市场空白或合作机会。中国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成本优势、技术实力等填补这些市场空白或开展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