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综保区1-8月进出口值2473.2亿元,跻身全国三强
面积仅占前海合作区2%的前海综合保税区,以占全国综保区第3位的进出口规模,贡献了前海合作区过半的进出口额。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代表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综合保税区发展国际论坛上透露,2025年1-8月,前海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达2473.2亿元,进出口规模居海关总署公布的全国161个综保区的第3位。
这一成绩延续了前海综保区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该区域进出口总额达3752.5亿元,增长49.9%。
以前海合作区2%的运作面积贡献了53.1%的进出口额,充分体现了其高效集约发展的特点。
01 前海成绩单:高效集约发展
前海综合保税区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该区封关面积仅2.28平方公里,却是前海深港合作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据最新数据,前海综保区以前海合作区2%的运作面积,贡献了53.1%的进出口额。
这种高效集约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也为特殊监管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在海关总署2024年度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绩效评估中,前海综保区首次进入全国前三,在东部地区排名第二,蝉联广东省第一。
02 三大优势:区位、战略与产业链
前海综保区负责人在国际论坛圆桌环节分享了区域创新发展的三大优势。
区位优势是其首要竞争力。前海综合保税区位于中国深圳西部,与香港毗邻,背靠珠三角产业腹地,地处香港机场、深圳机场和香港港、深圳港两大世界级机场和港口的“物流走廊”之间。
战略平台优势同样突出。前海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和典型范例。
前海综保区作为前海深港合作区、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载体和制度创新平台,享有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
产业链优势则源于广东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广东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发达,早已成为“世界工厂”。
前海综保区物流供应链可以精准服务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为区域产业链提供高效支撑。
03 业态演进:从单一政策到多元生态
前海综保区正实现从单一的“政策高地”向多元化的“开放生态系统”演进。
区内着力提升物流与供应链组织能力,推动深港贸易物流创新融合,促进跨境通关便利化。
区内功能不断丰富,从保税物流到保税维修、研发检测、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活力。
以“保税+”业态为例,前海将玩具无人机、磁共振零部件等纳入综保区维修目录。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借此在前海设立全球维修中心,2024年9月投入运营后,半年内完成近2000个磁共振线圈维修,申报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约930万美元。
该模式打通了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全球服务生态链,为国产设备“出海”提供制度创新范例。
04 深港融合:创新跨境供应链
前海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探索高水平开放新路径。
香港已成为前海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对港进出口达592.4亿元,同比增长90.2%,占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总值的22.7%。
前海创新跨境供应链机制,打造深港“前店后仓”格局,推行“全球采购—前海集货—香港直配”模式,将库容利用率提升52.8%。
智慧监管同样引领发展。在妈湾智慧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港口,提前报关、智能分流、顺势查验、嵌入监管的“妈湾样板”正重塑通关生态。
全国首台搭载大模型的智能查验机器人实现监管要素“秒级比对”,进口水果、危化品查验时间压缩30%-50%。
05 全国视野:特殊监管区竞争格局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8月,全国16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共完成进出口贸易额总额为57005.63亿元。
其中出口28030.56亿元,进口28975.07亿元。
在这一竞争格局中,前海综保区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
排名前五的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分别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6788.46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3579.67亿元)、福田保税区(2693.80亿元)、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2501.61亿元)和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2473.22亿元)。
前海综保区的发展轨迹印证了开放、融合与创新是综合保税区应对全球经贸变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
随着前海进一步强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间协同联动,这个深港现代服务业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将继续智慧低碳转型之路。
它正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最佳联接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