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科技赋能与机制保障双线发力 打响玉米抢收攻坚战持续阴雨天气导致土壤饱和、农机受阻,山东省沂南县以“抢”字当头,整合技术、设备与人力资源,构建起“机械化为主、人工为辅、科技补位、烘干兜底”的全链条抢收体系。截至10月8日,全县玉米收获进度已达85.1%,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实现秋粮应收尽收。# 一、应急装备破解下地难题针对农田泥泞导致轮式农机陷困的问题,沂南县创新装备调度模式:履带式农机主力攻坚:统筹13台履带式籽粒收获机投入核心产区,其防滑履带设计可在含水量超30%的土壤中稳定作业。在蒲汪镇永成合作社托管田,此类农机单日可完成50亩泥泞地块抢收,较传统轮式农机效率提升3倍。无人机开辟空中通道:张庄镇等重灾区启用搭载定制化机械臂的无人机队,通过精准悬停吊装,将袋装玉米从泥泞田块转运至田边集中点。种粮大户刘增升的200亩玉米地借助该技术,3天内完成全部转运,避免了霉变损失。传统农机协同作业:全县累计投入500余台套常规收获设备,重点服务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形成“履带机破障、常规机扩面”的梯次作业格局。# 二、烘干晾晒全链条减损阴雨天气下,粮食霉变风险骤增,沂南县构建“专业烘干+农户自救”双轨保障体系:烘干中心满负荷运转:9处烘干中心的21台套设备全天候作业,日烘干能力达1280吨。永成合作社采用16小时热风烘干工艺,将鲜玉米含水量严格控制在14%以下;润粮合作社则定向处理500吨鲜玉米,经脱粒烘干后转化为动物饲料,拓宽处置渠道。农户晾晒技术创新:农技人员推广铁丝笼悬挂、架板通风等低成本方法,指导农户利用空闲房屋、通户过道摊薄晾晒,并在防雨布覆盖时预留通风口。惠侬合作社烘干基地还提供免费短期存储服务,缓解农户晾晒压力。# 三、网格化服务下沉一线为确保技术措施落地,沂南县建立多层级帮扶机制:督导指导双线联动:组建8个督导组和5个技术指导组下沉乡镇,340人次督导人员排查抢收进度,290人次农技人员实地解决农机调试、烘干参数设置等问题。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带队巡查烘干质量,确保每批次玉米达标入库。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农机合作社推出“托管式”服务,富农合作社为10余个村提供从收割、脱粒到清运的“一站式”服务,汪家庄80亩玉米通过该模式实现半天完成抢收,较农户自收节省3天时间。规模主体精准帮包:60余名农技人员结对帮包200个规模种植主体,重点推广玉米密植滴灌技术。湖头镇示范田采用6600株/亩的高密度种植模式,配合水肥一体化管理,亩产可达1000公斤,为抢收后补种奠定基础。# 四、长效基建夯实保障根基在抢收同时,沂南县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升级,从源头提升防灾能力:灌排系统改造:青驼镇投资改造7.2公里南灌区渠道,清淤3600余方,新建800米干渠和5个分水闸,预计10月试通水后,可实现1.1万亩农田“旱能浇、涝能排”,从根本上改善耕作条件。抢种衔接预案:农机合作社实施“收割-清茬-播种”流水线作业,砖埠镇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确保玉米收割后24小时内完成土地整理,为冬小麦适期播种创造条件。此次抢收行动中,沂南县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不仅实现了灾害天气下的粮食颗粒归仓,更探索出“装备适配化、服务网格化、处置多元化”的应急抢收新模式,为黄淮海地区秋粮防灾减损提供了实践样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