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多维发力应对阴雨天气 筑牢秋粮丰产归仓防线连日来,我国黄淮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区域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割、晾晒和储存带来严峻挑战。据气象数据显示,9月以来河南大部、山东东部和南部降水较常年偏多2至4倍,陕西中南部、河南等地降水日数超20天,土壤含水率饱和导致传统收获机械难以作业,部分地区秋收进度一度滞后。面对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粮食保卫战",各地农业部门、合作社及农户协同发力,通过农机改造、烘干保障、政策托底等创新举措,全力降低灾害损失,目前全国秋粮收割已进入攻坚阶段。## 农机改造破解"下地难"困境在河南周口西华县的玉米田里,一台改装了橡胶三角履带的收获机正在泥泞中高效作业。这款经过技术升级的农机接地面积较传统机型扩大3倍以上,彻底解决了轮式收割机在积水地块的打滑陷车难题。面对持续阴雨导致的农田泥泞问题,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组建技术专班,推出三类针对性改装方案:积水重灾区采用履带式改造,普通泥泞地块加装"双轮并行"结构,动力不足机型则增加后驱装置,经改造的农机作业效率提升近50%,每小时可多收3至4亩玉米。这种农机应急改造模式正在河南全省推广。新乡县组织技术人员为收割机加装防滑防陷轮,同时调度200台履带式收割机组建应急作业队,重点攻克湿度较大地块的收割难题。截至目前,河南省已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认定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完成120余台机械改装,为抢收工作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山东武城、安徽望江等地也纷纷调度履带式收割机投入田间,破解了"机械难下地"的核心瓶颈。## 烘干体系构建"减损防火墙"在河南新野县施庵镇的烘干基地,6座烘干塔正24小时满负荷运转,每天可处理湿玉米260吨。工作人员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将玉米水分精准控制在14%以下,确保粮食达到储存标准。为应对阴雨天气导致的晾晒难题,河南省全面摸排全省4963台烘干机械信息并向社会公布,农户通过二维码即可查询就近烘干点位,实现收获与烘干的"无缝衔接"。各地创新烘干保障模式,形成多元化的粮食处理体系。山西河津统筹调度268台玉米联合收割机抢收的同时,组织专人对辖区烘干塔进行全面检修,引导农户错峰烘干提升设备利用率。湖南沅江投入200万元建成智能稻谷烘干厂,根据不同稻谷品种设定差异化烘烤参数,全省1.1万多台套烘干设备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河南周口更推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政策,其中500万元直接补贴应急烘干主体,切实降低农户烘干成本,有效防范了粮食霉变风险。## 政策组合拳筑牢保障底线面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减产和品质下降问题,各地推出财政、保险、监管多维度政策组合拳。周口市除烘干补贴外,另安排500万元专项补贴定点收储企业,用于超标粮食的收购处置,严防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河南全省已投入各类收获机械20万台,对机械难以作业的分散地块,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人工收获,确保"颗粒归仓"。农业保险成为农户的重要"定心丸"。河南多地积极对接保险公司成立专项理赔小组,快速推进受灾地块的定损赔付工作,切实减轻农户经济损失。在新乡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的"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体系,配合优质玉米品种的抗逆性优势,有效降低了阴雨天气对粮食品质的影响。农业农村部强化农机应急救灾响应,指导各地建立"农机+烘干+农户"联动机制,科学把握收获窗口期,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抢收进度与未来应对据最新农情调度数据,截至10月6日,全国秋粮收割进度已过五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收获近六成,湖南进度达八成;黄淮海地区整体收获过五成,河南已收获秋作物29%;东北地区收获近二成,黑龙江水稻收割超三成。当前各地正抢抓降雨间隙加快收割进度,安徽望江已完成51.5万亩单季稻收割任务的30%,11万吨稻谷经烘干后安全入库。气象部门预测,北方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可能伴随初霜冻,给秋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农业专家建议,各地需继续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安排收割顺序,优先抢收成熟度高、易倒伏地块;二是加强烘干设备的统筹调度,提高设备利用率;三是做好秋种衔接准备,在收割完成地块及时开展整地排水,为小麦播种创造有利条件。这场跨区域、多维度的秋粮保卫战,不仅考验着农业应急保障能力,更彰显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