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近期通过旗下百亿级基金“小米智造基金”入股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斥资112.2268万元获得其10.7143%股份,成为第四大股东。这一动作标志着小米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的战略卡位,而机构对产业链的看好则基于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的多重共振。 一、入股标的的技术实力与战略价值国华智能是专注于精密传动及伺服驱控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产品包括高精度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一体化关节模组等,这些部件直接决定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与负载能力。例如,其自主研发的灵巧手具备11个动自由度,集成多维力觉传感器,可实现5公斤负载下的复杂精细操作,已在工业质检、家庭服务等场景中验证可行性。此外,公司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于小米而言,入股国华智能不仅是技术协同——其谐波减速器已应用于小米CyberOne机器人的机械臂,还能通过生态链资源加速产品落地。例如,小米可将国华智能的关节模组与自研AI算法结合,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或工业协作机器人,形成“研发-应用”闭环。 二、机构看好产业链的核心逻辑1. 技术临界点与量产曙光 2025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预计2030年后渗透率将进入指数增长通道,2035年全球出货量有望达400万-1000万台。核心部件领域率先受益:单台人形机器人需9-14个谐波减速器、6-8个六维力矩传感器,仅减速器市场规模在2028年就可能突破40亿元。机构普遍认为,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六维力矩传感器等环节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空间显著。2. 政策与产业生态共振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要求2025年核心部件安全自主,青岛、北京等地已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产业链发展。例如,青岛市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并发布50个超级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在养老、医疗等领域落地。政策驱动下,国产核心部件企业如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市占率25%)、柯力传感(六维力矩传感器国内唯一量产)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崛起路径。3. 资本与技术双重加持 除小米外,英伟达、特斯拉等巨头也在加速布局。例如,英伟达Jetson Thor平台推动机器人进入“物理AI”时代,要求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同步升级。国内资本同样活跃:斯莱克突破谐波减速器柔轮技术,智元机器人投资陪护机器人研发,形成“上游核心部件-中游整机-下游场景”的全链条投资热。 三、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标的解析1. 核心部件:技术突破最密集领域 减速器:绿的谐波(特斯拉份额超50%)、双环传动(RV减速器国产龙头); 电机:鸣志电器(空心杯电机国内唯一能量产8mm直径产品)、江苏雷利(行星执行器批量供货宇树科技); 传感器:柯力传感(六维力矩传感器单价超2万元)、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适配特斯拉Optimus)。2. 执行器与系统集成 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其机电执行器总成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单台价值量超万元。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在中国市场份额达27.6%,控制器适配英伟达平台,调试效率超行业平均3倍。3. 整机与场景落地 优必选、埃斯顿等企业在教育、工业领域实现小批量商用,而小米CyberOne机器人已在亦庄产线进行数据采集,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量产。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C端场景被机构视为中长期增长点,预计2035年服务人形机器人占比将达84%。 四、风险与挑战尽管前景广阔,产业链仍面临技术验证周期长(如行星滚柱丝杠寿命需达2万小时)、成本压力大(单台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超20万元)等挑战。此外,部分环节如精密轴承、高端控制器仍依赖进口,国产替代需时间。综上,小米入股国华智能是其“AI+终端”战略的关键落子,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处于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的交汇点。随着2025年量产节点临近,核心部件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与订单兑现能力将成为投资主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