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的涌现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透过新职业,可以从供给侧、消费端、产业结构等多个维度管窥中国经济的活力,具体如下:供给侧:新质生产力的脉动:数字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等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是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的结果。新技术落地应用,既创造着新的工作分工,也赋能传统职业转型升级,如无人机驾驶员这一职业,不仅本身是新职业,还带动了飞手培训、设备维护等多个衍生岗位,体现了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带来的就业新赛道。消费端:高品质需求的牵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稳定在1.3万美元以上,正处于消费升级关键期,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升级,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健康照护师、研学旅行指导师、装修管家等一大批新职业,在更加细分的消费需求中拔节生长,反映了新需求牵引新供给,让劳动者有了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体现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就业市场:就业容量与质量的提升: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向社会发布6批93个新职业,涵盖平台经济、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此次拟新增的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更是释放出积极信号。这些新职业拓宽了个体职业发展路径,也在整体上拓展了就业容量。它们进入门槛相对灵活、用工形态更加多元、职业路径富有弹性,尤其适合吸纳青年和灵活就业群体。同时,一批高技能新职业收入不菲,随着技术深入融合,新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就业质量也在悄然提升。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的缩影:从三次产业占比来看,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2024年达56.7%,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职业对此做出了贡献。此外,碳排放管理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绿色职业的出现,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领域迈进,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职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新职业的涌现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它们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产物。例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这一职业,随着中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不断进化,汽车功能日益复杂,催生了对这一职业的需求。新职业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力支持,还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成为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