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将大豆订单全交给南美,主要是基于贸易风险、成本优势、政治关系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考虑,具体如下:规避贸易风险:中美贸易谈判虽暂停了相互升级关税和限制措施,但结果仍不确定。若贸然签署美国大豆订单,未来中美关税若突然暴涨,企业将承受严重的溢价损失。例如2018年美国突然对中国加征关税,导致已签订的美国大豆订单成本激增,中国企业损失超20亿元。成本与价格优势:2025年8月,巴西大豆到中国青岛港的价格为每吨485美元,而美国大豆因加征10%关税,到岸价高达532美元,每吨差价近50美元。对年进口量超1亿吨的中国而言,选择南美大豆每年可节省近50亿美元成本。政治关系因素:巴西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签署国和金砖国家成员,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阿根廷也在2024年与中国达成了多个农业合作协议,特别是在港口运输和粮食加工方面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供应稳定性:巴西已稳坐全球大豆生产头把交椅,2023/24年度产量预计达创纪录的1.5亿吨以上。阿根廷在摆脱严重干旱后,产量也迎来显著恢复。南美整体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北美,为中国提供了充沛、稳定的增量供给来源。市场需求匹配: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原料的安全与特性日益关注,对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需求持续上升。南美特别是巴西部分产区是非转基因大豆的重要生产地,而美国大豆绝大部分为转基因品种,订单向南美倾斜,精准匹配了国内下游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提升议价能力:增加南美大豆采购比例,特别是推动更多以人民币结算或参考南美本地价格基准的交易,有助于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的议价能力和定价话语权,减少对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单一价格体系的依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