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业内一般称区域供冷,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水,通过市政输送管道向该区域内各建筑物供冷。它正逐渐成为城市降温的绿色新方案,被寄予了诸多“绿色期待”,以下是相关介绍:集中供冷的优势: 节能降碳效果显著:集中供冷系统通常采用大型制冷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比传统分散式空调更高。例如,浙江传化科技城综合能源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减碳4700吨,相当于培育47公顷阔叶林的碳汇能力。 节约空间资源: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集中供冷无需每栋楼都建机房和冷却塔,可释放大量屋顶空间。如传化科技城计划在释放的屋顶空间铺上光伏,进一步节能降碳。 降低用户成本:对于用户而言,可降低供冷系统建设初期的投资及后期运维费用。如杭州医药港小镇通过能源站式的集中供冷,入园企业可降低空调系统建设成本约50%,减少综合用能费用约10%。 提升供冷稳定性:集中供冷通过统一调控、智能管理,能为用户提供更稳定、舒适的制冷服务,有效改善公共空间环境,避免了传统空调可能出现的制冷不均问题。集中供冷的应用现状: 多地项目纷纷落地:集中供冷在我国发展越来越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均有尝试。如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已建成投运多个供冷站,供冷接入面积达483.06万平方米。浙江首个利用中水循环集中供冷的传化科技城综合能源项目,自2025年5月20日起正式运行,已为约30万平方米的建筑持续供冷。 应用场景逐渐拓展:目前集中供冷主要应用于工厂、商场、写字楼、园区等场所,如钱湾加速中心、湘湖实验室等项目都已接入传化科技城的集中供冷系统。同时,也有部分住宅小区开始尝试,但对于住宅小区里的集中供冷,各方观点不一,存在效果不佳、费用较高等争议。集中供冷面临的挑战: 负荷率难以保证:集中供冷设备效率高的前提是使用率高,但部分项目建成后存在使用率不高的情况,导致设备闲置和浪费。如一些住宅小区居民使用习惯不同,白天晚上负荷变化大,难以保证高负荷率。 冷源选择受限:找到天然廉价的冷源对集中供冷很重要,虽然南方水系众多,但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冷源,冷源选择存在一定地域限制。 管理难度较大:集中供冷系统的管理需要精细化,尤其是在用户需求多样的情况下。但目前很多小区无法对集中供冷进行精细化调节,且存在房地产公司只管建设,后期运营维护容易扯皮等问题。 成本与认知问题:集中供冷前期建设需要大规模投资,管网建设成本高,这可能会影响其推广。同时,公众对集中供冷的认知还不足,部分居民对其费用、效果等存在疑虑。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理念的转变,还有技术的迭代、管理的优化,集中供冷的条件会进一步成熟。《“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到,要积极推进南方地区集中供冷、长江流域冷热联供,未来集中供冷有望为城市节能降碳提供更多方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