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量化与主观百亿私募的“分化”趋势仍在持续深化,这种分化体现在管理规模、业绩表现、市场适应性等多个维度,且背后存在结构性驱动因素。以下从现状、原因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分化现状:量化全面领跑,主观面临转型压力1. 数量与规模差距扩大 截至2025年7月底,证券类百亿私募中量化机构达44家,首次超过主观私募的39家。量化私募总规模突破1.49万亿元,其中股票量化策略规模同比增长11.2%至9300亿元,而主观私募因赎回压力和业绩拖累,头部机构数量持续收缩。例如,2025年上半年有3家主观私募退出百亿阵营,而新增的3家百亿私募中有2家为量化机构。2. 业绩表现显著分化 量化私募在2025年前7个月的平均净值增长率达18.92%,且全部实现正收益;主观私募平均收益为13.59%,仍有部分产品净值停留在2021年峰值。具体来看,量化私募中稳博投资、阿巴马投资等头部机构收益超27%,而主观私募仅复胜资产等少数机构收益超过40%。这种差距在中小盘股主导的市场环境下尤为明显——中证1000指增策略年内平均收益达16.86%,远超主观多头的11.51%。3. 资金流向与市场生态重构 量化私募因业绩稳定吸引增量资金,例如外资通过ETF渠道大规模配置量化策略标的,2025年上半年私募机构买入科创主题ETF份额达5.71亿份,其中量化资金占比超60%。反观主观私募,部分知名机构如汐泰、源乐晟等因净值长期低迷,面临客户赎回压力,甚至被迫收缩规模。 二、分化动因:市场环境与策略特性的共振1. 市场生态的结构性变化 风格轮动加速:2025年A股板块5日涨幅排名变化均值达70,较2018年增长250%,量化模型凭借高频交易和快速响应能力,更易捕捉短期机会。例如,量化私募在小微盘股交易中占比超30%,而主观基金经理因调研滞后和持仓集中难以适应。 定价效率提升:量化资金通过算法交易压缩市场无效空间,主观策略依赖的传统调研驱动模式成本收益率下降超50%,个股被资金拉动效应显著减弱。例如,2025年上半年私募调研次数同比减少42.6%,反映主观投研模式的有效性在降低。2. 策略特性的天然差异 风险控制能力:量化私募通过分散持仓(单只股票仓位通常低于1%)和动态对冲,将最大回撤控制在5%以内,而主观私募因重仓押注单一板块,如2021年新能源回调导致部分产品回撤超30%。 容量与适应性:量化策略容量普遍在百亿级别以上,且可通过技术迭代扩展(如引入机器学习因子);主观策略依赖基金经理精力,规模扩张易导致超额收益衰减,例如某主观百亿私募规模突破200亿后,年化超额从15%降至8%。3. 监管与技术的双重催化 量化新规的长期利好:2025年7月实施的程序化交易细则虽限制高频交易,但头部量化机构已提前转向中低频策略(如基本面量化、事件驱动),反而加速中小机构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例如,幻方量化、明汯投资等头部机构交易频率已降至年化80-150倍,远低于监管红线。 主观投研的技术升级:部分主观私募尝试引入量化工具辅助选股,例如复胜资产通过AI舆情分析筛选新消费标的,2025年上半年收益达45.5%,但整体转型进度较慢,多数机构仍依赖传统基本面分析。 三、未来趋势:分化常态化,主观需探索差异化路径1. 量化优势的持续巩固 技术壁垒深化:头部量化私募在算力(如量子计算测试)、数据源(如卫星图像、企业ERP数据)和策略迭代速度上的投入远超主观机构,形成“马太效应”。例如,阿巴马投资通过整合供应链数据构建行业轮动模型,近三年收益均值超30%。 市场结构的适配性:注册制下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00家,主观基金经理覆盖难度加大,而量化模型可通过多因子筛选高效覆盖全市场,尤其在中小盘股中优势显著。2. 主观私募的破局方向 赛道聚焦与深度研究:部分主观机构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如创新药、商业航天)实现超额收益。例如,海南希瓦通过布局港股创新药械,2025年6月单月反弹5.88%;泓湖私募凭借对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度挖掘,实现规模“两级跳”至百亿。 全球化与资产配置:主观私募可通过布局海外市场分散风险,例如东方港湾因重仓英伟达和纳斯达克,近三年收益超25%,与头部量化机构表现相当。此外,外资私募如桥水中国通过宏观对冲策略,2025年上半年收益达13.6%,规模突破500亿。3. 行业生态的再平衡可能性 主观策略的阶段性机会:在市场风格切换至大盘蓝筹或深度价值时,主观私募可能凭借对龙头企业的长期跟踪重获优势。例如,2025年4月关税冲击后,银行、保险等高股息板块逆势上涨,偏价值风格的主观私募表现优于量化。 融合策略的探索:部分机构尝试“主观+量化”混合模式,例如某百亿私募通过量化筛选景气度上行行业,再由基金经理精选个股,2025年上半年收益达18.2%,介于纯量化与纯主观之间。 四、总结当前量化与主观百亿私募的分化本质是技术驱动型策略与人力密集型策略的竞争,其核心矛盾在于市场有效性提升与投研效率之间的错配。短期内,量化私募在技术储备、风险控制和市场适应性上的优势难以撼动,分化趋势仍将延续;中长期看,主观私募需通过赛道聚焦、全球化布局、技术赋能实现差异化突围,而两类策略的融合(如基本面量化、AI辅助投研)可能成为行业新方向。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与收益目标,在量化的稳定性与主观的高弹性之间寻求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