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灿烂多样的文化形态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下是对中华文明源与流的详细介绍: 中华文明的起源万年奠基:距今11000年前后,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东亚农业产生。距今10000年前,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开始种植稻,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栽培稻和陶器、石器,各地出现小型定居村落,为文明产生奠定基础。八千年起源:距今8000年前后,“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初步形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经济基础。此时中国大部地区出现秩序井然的社会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产生了宇宙观、伦理观等较为先进复杂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还初步交融联结为一个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迈开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步。六千年加速:距今6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节奏加速。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技术向长江流域传播,水稻耕作技术也向北传播。各地手工业取得显著进步,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中心性聚落、战争和统治阶层,以中原为核心的三层次文化共同体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正式形成。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距今5500—5000年,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继进入文明阶段。稻作农业技术成熟,出现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制品和礼器,礼制初步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出现中心城市和原始宗教圣地,阶级加速分化,良渚古城等遗址表明当时已具备王权组织开展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能力,中华文明正式形成。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距今4300年前后,气候发生较大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衰落,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进程加速发展,山西陶寺和陕西石峁两座巨型都邑相继出现,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凸显。四千年王朝建立:距今4000年前后,夏王朝建立,以嵩山东南麓为中心出现10余座大型城址,标志着中国进入王朝时代,开启了中华文明以王朝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三千年王权巩固:夏商周三代逐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时期,“中国”国家意识增强,形成了辨方正位、道法自然、以礼治国等文化特征。通过择中建都、居中立宫等体现“中”国概念,遵循自然环境建设城市,以礼制建筑维持社会秩序,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社会结构。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出现,郡县制实施使城市功能差异明显,边疆地区融入版图。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空前繁荣、宋辽夏金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到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成熟,政治上的“一统”使得中华文明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不断发展壮大。
|
|